A14: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特别报道

郭树人:

郭树人:艰巨在后头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北斗系统设计参与者郭树人。他已与北斗“并肩”近20年。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2011年5月18日,观众在上海参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组网模型。
北斗系统运用于潮汐数据监测。
载有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正准备发射。

  郭树人办公室里满满两书架的书,都和卫星有关。

  他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研究员,从1993年加入北斗导航系统团队,至今已与北斗“并肩”近20个年头。

  1993年,郭树人调入北斗初建团队工作,那时,整个团队的核心人员不过10人左右。由于西方国家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对中国封锁,中国只能靠自主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经过演示实验验证北斗系统总体方案的原理可行后,他们开始了设计之路。

  当时才30岁出头的郭树人,已经是北斗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成员。

  “坦诚讲,一开始压力很大。”郭树人回忆。由于我国第一次搞北斗项目,设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每天都要和航天界的权威院士们一起开会,解答院士们的每一个疑问。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台,面对那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们,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很紧张,他们都是航天界的泰斗。”郭树人说。

  答辩结束后,同事开玩笑说,他在台上的声音有点哆嗦。

  郭树人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完善和修补,北斗的卫星网络结构仍然坚持了原有的思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国家战略和建设实际。

  现在,郭树人一周要参加北斗系统大大小小的会议5、6个,一年365天200多天都在开北斗系统的会。他曾经计算过,从1993年加入团队到2009年,他开过的会议已经超过1000个。

  “虽然现在北斗的进展很顺利,但是艰巨的都在后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丝毫不敢怠慢啊。”他笑着说。

  新京报记者 邢世伟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