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在开放选择的招考机制下,求职者的选择本身就狠狠驳斥了“最苦论”。
近日,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具体职位表公布。职位表上一半岗位都加了“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条件艰苦”等条件限制或描述,“这就是所谓的金饭碗?简直是史上最苦金饭碗啊!”有网友这样感慨。(《扬子晚报》10月14日)
为了感受一下基层公务员有多“苦”,笔者从国家公务员局的网站下载了今年“国考”的职位表,发现媒体和网友所谓的“苦”有以下几类:一是对生理条件有要求,比如“能适应高原工作环境”、“能够出海”、“适合男性”等;二是对工作时间有要求,比如“节假日加班”、“晚上值班”、“24小时三班倒”等;三是说明可能存在的经济回报问题,比如“不提供宿舍”、“国家级贫困县”、“经常下乡”等;四是要求工作稳定性,比如“最低服务期五年”等。
无论是从人力资源角度还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以上四类“苦”实在让人啼笑皆非——流水线上的富士康员工能计较“三班倒”吗?医生和媒体工作者难道不知道要“晚上值班”吗?有的部门在招考简章中竟然还写了“经常下乡、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条件相对艰苦”,我国近7亿农村人口会怎么看这句话?国家公务员难道必须要在一线城市拿着令人眼红的薪水,朝九晚五地喝茶看报?
更令人怀疑的还不是“苦不苦”,而是这个“苦”本身就是媒体强加的。否则怎会有近200万人报考,招录比例高达90:1?在开放选择的招考机制下,求职者的选择本身就狠狠驳斥了“最苦论”。况且,历年的公务员招考,都有冷门职位,甚至有的职位无人报考。这反映出来的不是“苦”,而是该职位“性价比”不合适。譬如气象部门的野外观测类职位常年招聘难,那是否可以考虑将这一块业务外包,或者提高职位收入和晋升空间。如果光喊苦,富士康的招聘为何从来都人满为患?
总之,公务员领的是纳税人的钱,无论从旱涝保收的职业稳定性、光鲜得意的职业体面感,还是隐形福利的角度来说,都会使得求职者趋之若鹜。2009年,一份由13家媒体发布的《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指出,按职业分类来看,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其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难道他们都是在“苦中作乐”吗?
□伯通(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