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特别报道

延庆山区:空中养蜂 中间收果 林下种药材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十年前种下的板栗现在已经丰收。
退耕还林后,山菌杂粮都是重要林下经济。
大庄科乡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三层立体循环”有机农业模式,包括空中养蜂、中间收果(核桃、板栗和红果)、地面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也可以带动旅游的发展,慈母川果树下的花海令采摘更有趣。
侯国辉家的文玩核桃。
当地林下种植最广泛的是栗蘑。

  大庄科乡地处延庆县城东南部深山区,林木绿化率85.96%,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0年开始,延庆县实施退耕还林政策,2007年,延庆县林业局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菌、种花、种植中草药等。到2012年,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了延庆县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

  大庄科乡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种养业(林果、养蜂业、林下经济)2517.8万元,占24.2%;生态旅游业812万元,占7.8%;人均劳动所得完成912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

  十年前种下的板栗开始收获

  “一年下来光板栗能收三四万块钱,比以前种粮食强多了。”

  初秋,卢汉发家的栗子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他是大庄科乡暖水面村农民,每天都和老伴一起到地里捡栗子。栗子果实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绿色的“刺猬壳”,不能直接摘取,有的已经成熟,开口,里面往往会有三颗栗子。“栗子的成熟度不一样,熟了就会掉在地上,每天都要去捡。”延庆的栗子与怀柔的栗子口感上有一些区别,“我们的栗子口感更糯。”

  栗子树是10年前种下的。2000年之后,延庆县政府开始退耕还林,大庄科乡书记胡树森说,整个大庄科乡退耕还林之前有3000多亩耕地,退耕还林之后只剩下1000多亩。“村民一直习惯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如高粱、玉米,叫他们转变思路,在原有的耕地上种板栗、核桃、红果、香椿、山杏等果树,做工作的难度不小。”

  胡瑞山是大庄科乡董家沟的村委会主任,他回想当年退耕还林的种种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乡里的人先给我们做工作,我们回到村里,再给村民做工作,其实那时候我都想不通。”那几年不少人出去打工,郭素芳是董家沟的村民,她老公会木工和泥工,就去城里帮别人做装修。当年种下的果树如今都开始丰收结果,郭素芳家里4口人有9亩地,每亩地能收五六百斤板栗,今年的板栗行情是每斤七八元,“一年下来光板栗能收三四万块钱,比以前种粮食强多了。”

  树下的蘑菇和树上的蜜蜂

  大庄科乡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三层立体循环”有机农业模式,包括空中养蜂、中间收果(核桃、板栗和红果)、地面发展林下经济,十年间,大庄科乡的人均收入从3392元增长到现在的9122元。

  其实,真正的门道藏在板栗树底下。在这里林下种植最广泛的是栗蘑,如今已经过了收获期,在暖水面村卢汉发家的地里,板栗树下还有零星的蘑菇,上面覆盖着塑料薄膜,一朵硕大的蘑菇能长到几公斤。“为了学习种植栗蘑,我们还专门去过河北迁安,那里是种植栗蘑最集中的区域。”

  在大庄科乡的“乡情驿站”农家乐里,老板遗憾地说,要是早来几天能吃到新鲜栗蘑包的饺子,“那味道叫一个鲜美。”当地大多栗蘑都被民俗户消化掉了,剩下的则被烘干,做成干蘑。

  退耕还林之后,为了农民增收,大庄科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除了栗蘑,还有中药材、五彩甘薯、花生、杂粮等。比如在慈母川村,能在地里见到黑花生、五彩薯、各种杂粮还有黄芩——黄芩是一味中药,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量。据介绍,一亩黄芩的产值能有1800元,嫩尖可以做成黄芩茶,味道微苦,有回甘,根可以入药。每年黄芩花盛开的季节,一片鲜艳的紫色,不仅酝酿着收获,也给山林添了一抹秀色。

  卢汉发的想法很多,他又在酝酿着林下养殖,“我准备明年在板栗树下养乌鸡,已经有养殖场跟我联系合作,他们负责收购。我感觉应该比种栗蘑利润更好。”

  除了这些林下作物,暖水面村边还能见到很多养蜂人。实际上,卢汉发自己就养了20年的蜜蜂,“这里出产的荆条蜜十里八乡有名,许多城里人每年都固定来我们这里买蜜。”除了蜂蜜、花粉、蜂王浆,这里还兴建了蜂蜜养生酒加工厂,这酒口感清爽,有蜂蜜的甜美,据当地人介绍,蜂蜜酒很快将在市面上见到。

  据大庄科乡书记胡树森说,大庄科乡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三层立体循环”有机农业模式,包括空中养蜂、中间收果(核桃、板栗和红果)、地面发展林下经济,十年间,大庄科乡的人均收入从3392元增长到现在的9122元。

  在延庆县园林绿化局高级工程师王淑琴看来,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农户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旅游也得整出点名堂来

  “林下经济也可以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是高稳明以及慈母川人的共同理念。

  高稳明站在村口,看着山坳里开遍一片花海,一条观花栈道正在修建中,山上开满各色的菊花,还有大片的马鞭草和薰衣草。

  高稳明是慈母川村的支书,传说当地是汉钟离的家乡,村口大树下面还有一尊他的雕像。为了开发旅游资源,高稳明有许多新鲜的想法,他准备打造“慈孝文化”,一家慈孝主题的祠堂正在修建,已经快完工,村子里还定制了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砖雕。

  “林下经济也可以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是高稳明以及慈母川人的共同理念。今年秋天,一些自驾游的人们路过和测算,登山步道可以在40分钟左右走完,很合适锻炼,尤其适合老年人。”

  除了鲜花,村民自家院里还种有麻核桃。侯国辉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学的是临床医学,毕业后他没有去医院工作,却回到延庆慈母川村的老家,种植麻核桃。在父亲看来,儿子最好的出路是去县城医院当一名医生,“但是,他自己有主意我们也没办法。”

  麻核桃也被称为“文玩核桃”,在市场上配对出售,每对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侯国辉家的院子里种植着十几棵麻核桃,在地里还有三百棵,“有的是新栽的,没有挂果,麻核桃产量低,一棵树也就产200颗核桃。”

  成熟后的麻核桃最关键的程序是“配对”,在几千个麻核桃中寻找两只大小、颜色、形状一致的核桃,配好了,价格上万,配不好,无人问津。侯国辉一家人每天拿着游标卡尺在众多核桃中寻找着两枚一致的核桃。

  侯国辉读书时,家里人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些树,他回家后才认真经营麻核桃生意。“今年的麻核桃价格不及去年,去年能卖一两千的,今年只能卖六七百元。”不过,侯国辉依然信心满满,他把核桃放在延庆县的一个朋友的店里寄卖,还准备开一家网店出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子里,给小山村带来一些年轻的活力。

  林下经济取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走访人物:王淑琴,延庆县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新京报:对于林下经济多样化分布,延庆怎样因地制宜?

  王淑琴:延庆县结合各乡镇自身特点,在充分调查研究、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郊区县经验,立足本县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坚持稳步实施,先行培育试点,重视示范带动,让农民群众看到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效和收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新京报:在过去十年中,农民从中获得了哪些具体的好处?

  王淑琴:延庆县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延庆县延庆镇、永宁镇、四海镇、大庄科乡、旧县镇、张山营镇和千家店镇七个乡镇,在2007-2012六年间累计发展总面积达3.5万亩,品类主要为花类、菌类、禽类、畜类、蔬菜、药材等。

  实践证明,农民发展林下种养业的经济产值约是种植普通农作物产值的1.5倍至5倍,不仅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林地资源的良性发展,而且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济效益的显现,在林下经济致富百姓的同时,还使全延庆县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林下栽培野生食用菌、种植茶菊、玫瑰、黄芩等,保护了全县的林木资源,林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相应控制,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新京报:生态旅游也是延庆的一大新鲜特色,是否与林下经济一起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王淑琴:延庆四海镇气候非常适宜玫瑰、菊花的生长。政府对区域进行了区划,在公路两侧进行玫瑰产业带建设,来实现县景合一,同时达到其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谋求产业更好发展的同时,楼梁村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策划菊花节,让楼梁村的菊花成为一种文化。国庆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京郊的游客可以到这里欣赏美景,也可以采摘,游客们喝着自制菊花茶将别有一番趣味。

  十年前的秃山又绿了

  胡瑞山 董家沟村委会主任

  我们董家沟不大,一共有209口人,村子里有一株百年的牡丹,每年五一前后开花,白里透红,真是好看,每年我们都要去数数开了多少朵花,要是开得多,开得旺,我们这一年都有好收成。

  2001年的时候,我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任职五年。那时候正宣传退耕还林,让种惯了玉米、高粱的人改种树、种蘑菇,一下子还真不适应。比如栗子树,挂果期得6到8年,意味着这几年地里没收成,不过当时,政府都给了补偿。

  那时候挺难的,以前种粮食,每亩地都得产1000斤吧。只能出去打点零工,2006年6月,我村委会主任任期满了,就去了延庆县城,卖山货,主要是卖咱们大庄科乡的土特产,栗子、核桃、山杏、杂粮,在外面干了三年,挣了点钱,回来把房子装修了。

  2007年,县里又推广林下经济,栗子树下面种上栗蘑,咱们村都种了,一年能收三季,有不少都卖给当地的民俗户,剩下的我们自己去外面卖,一斤13块钱,也能有不少收入。后来,我又回到村子里,接着当主任,还是在村里呆着舒坦,在城里上哪找像我这样宽敞的大房子呀。

  去年,村子里刚通了水,以前都是每隔三天放一次水,家家备着大水缸,有时候三天不来水,还得去挑水,走好几里路。去年村里地下截流,弄了个500立方米的水窖,算是解决了村里的大难题。不过,现在村子里虽然有水了,按照今年干旱程度,只能维持三到五年,因为都是地表水,没有可持续性。找专家看了,这个村子是延庆最缺水的村子,而且在泥石流易发区,1998年那场大雨,泥石流差一点就进村了。董家沟面临的不光是缺水的问题,还有整体搬迁的问题,可是搬迁真舍不得那些栗子树核桃树,刚挂果刚见收益。

  这日子的确是越来越好过,十年前就眼前这山都有点秃了,去捡点烧火用的柴,得爬老远的山;现在这山又绿了,柴出门口就能找到。我老伴迷上了刺绣,前些日子,她花了四个月刺了一幅牡丹图,有人想1万块钱买,她还有点不乐意,说在王府井的商场里见到一幅,还不如她的手艺精细,一幅牡丹标价5万8。

  新京报记者 赵子云 延庆报道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新京报插图/林军明

  【下期预告:】东城教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