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卫视综艺节目五成以上引进海外版权,业内人士解读本土化尴尬
(上接C18版)
■ 大事记
1998年底
央视二套购买英国博彩娱乐节目《GOBINGO》,本土化为《幸运52》《开心辞典》。
2005年起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险被英国节目《Pop Idol》告上法庭,给业界上了一堂节目版权普法课。
2007年
湖南卫视购买BBC节目,改造成《名声大震》,引领国内购买海外节目模式潮流。
2010年初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风头盖过湖南卫视引进版权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
2010年夏
《中国达人秀》的成功,让这一年成为“版权模式启蒙年”。
2012年夏
《中国好声音》创造了电视节目模式商业价值的新标杆。
■ 业界观察
现象1 抢购的节目收视不高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人看到海外节目版权的厉害,但吃了亏的崔永元觉得是蒙对了,节目制作前未必能预料到这么火。被问到这一点,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也透露,这两年海外节目模式被几家卫视抢购的一般收视率都不高,《中国好声音》没人抢,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独有偶,当年IPCN国际传媒公司拿着《Britain’s Got Talent》(《英国达人秀》)版权到国内推销时,也是遭遇各种冷落,就算最后买下版权的东方卫视,也曾在内部引起相当大的争议,直到时任SMG总裁的黎瑞刚最终拍板,项目才得以启动。达人秀最后不仅赢得了不错的收视和口碑,更帮助东方卫视扭转了在省级卫视竞争中表现不力的局面。
关于如何选择海外节目,刘熙晨认为,现在业内对节目模式的判断还处在初级阶段。电视台选择哪种模式,和资金投资、效益回收策略、频道定位都有关系,不只是运气问题。
现象2 交易火爆,费用不涨
《中国达人秀》成功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找到世熙传媒、IPCN这样的代理公司去推荐节目。虽然《中国好声音》的巨大成功,让越来越多电视聚焦于海外节目购买,购买版权的费用并未飙升。在国际市场上,版权费用一般占到节目制作总费用的5%-10%,但在中国市场上很难按照比例来算,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电视台,有着不同的价格结算方式。
至于版权费用为何没有上升,刘熙晨的看法是:“国内电视领域还不是单纯市场机制,电视台背景较特殊,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位置,价格很难随着市场浮动。”
■ 原创节目与外销前景
“海淘”为本土原创打开市场
湖南卫视是较早进行海外节目版权购买的机构,不过这两年他们的龙头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还都是原创。该台品牌推广部负责人吴雄杰告诉记者,“我们会邀请海外团队核心成员指导节目制作,也会派自己的制作人员去海外电视台学习,购买版权只是交流形式的一种,更多的交流才能打开创意的大脑。”
此外,2009年,湖南卫视还将全民卡拉OK节目《挑战麦克风》模式化,通过世熙传媒销往泰国正大集团下属电视机构TRUE VISIONS,让中国电视机构第一次在国际上通过销售节目模式取得收入。事实上,包括世熙传媒和IPCN在内的很多版权中介公司都致力于介入原创电视节目制作中去,刘熙晨说:“只有深入模式制作里,才能真正了解模式,实现模式的本土化,形成属于中国的模式。”
购买海外节目模式盛行,会不会挤压国内原创节目呢?刘熙晨认为正好相反,“国内电视人创意能力不够,不是因为我们电视人不聪明,而是中国的内容创意缺少一个市场机制。海外一个好的节目创意可能使人受益终身,但我们这边创意长期被白用,电视人缺乏搞原创的动力。现在很多电视台都知道创意和模式有价值,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中国原创模式形成市场机制,这两步做好,相信中国总会出现自己的世界级节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