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2:星期五周刊·看电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22:星期五周刊·看电影

安娜演成这样,你怎么看?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乔·怀特以长镜头闻名于世,他导演的《汉娜》的地道战和《赎罪》中的敦刻尔克撤退都令人过目难忘,《安娜·卡列尼娜》中更是用长镜头将舞会这场戏发挥到极致(图)。
《汉娜》的地道战
《赎罪》中的敦刻尔克撤退
安娜·卡列尼娜(凯拉·奈特莉饰)
渥伦斯基(艾伦·泰勒-约翰逊饰)
卡列宁(裘德·洛饰)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NO.379《安娜·卡列尼娜》 70分

  《安娜·卡列尼娜》本周在国内上映,足足比美国早了一个月!新京报组织了20位读者参加本片的观影活动,并给出了70分(满分100分)的评价。导演乔·怀特和主演凯拉·奈特莉的“黄金组合”并未再创辉煌,评价褒贬不一,观众普遍认可导演对影片舞台剧式的设计,但却一致对凯拉·奈特莉扮演的安娜表示了失望。

  风格:舞台剧形式新颖

  虽然乔·怀特之前拍过《新傲慢与偏见》和《赎罪》两部大获好评的古装片,但将《安娜·卡列尼娜》搬上银幕并未按照老路来,而是剑走偏锋,选择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影片从头到尾只有很少的室外戏,大部分室内戏都能让观众明显看出是在舞台上表演,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而复古的审美趣味。而且,舞台剧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布景和灯光实现时空转换的能力,更是让爱秀长镜头的乔·怀特秀得不亦乐乎。观众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镜头在一个场景中追随着主要角色,而这个场景通过景片移动以及演员换装迅速地发生着变化,不一会儿角色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场景中了。

  在舞会一场戏中,镜头还能通过楼上楼下的空间转换,将列文初次向基蒂求婚,与探望哥哥尼古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导演在镜头语言以及视觉表现上的创意值得称赞,而且这种表现方式和叙事模式,让影片将原著丰富的情节实现了无缝对接,堪称《安娜·卡列尼娜》所有电影改编作品中容纳原著信息含量最大的一部。

  表演:奈特莉成最差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演员的表演有失水准,最大责任人首当其冲就是扮演标题人物的凯拉·奈特莉。作为导演乔·怀特的御用女主角,她的古装扮相和气质更合适扮演中下层的个性化贵族少女,完全不适合安娜这种女神级别的贵妇人。尤其是舞会那场戏,原著中安娜一出场,女神范儿瞬间秒杀在场所有贵族女性,让自我感觉良好的基蒂也失去了自信,眼睁睁地看着渥伦斯基被安娜的魅力彻底倾倒。而影片中奈特莉一出场,乱蓬蓬的鸡窝头居然带有风尘气,仪态也毫无美感,完全不如清纯优雅的基蒂,让人感觉跟书中的安娜对不上号。此外,奈特莉在片中其他的情感表达也十分平常,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无法让人感受到角色的魅力,堪称所有改编原著的电影中最差的一版安娜。 裘德·洛扮演的卡列宁也中规中矩,让人惊叹的不是他的表演而是裘德·洛从帅型男到残大叔的惊人转变。艾伦·泰勒-约翰逊扮演的渥伦斯基,英俊的扮相和湛蓝的眼珠让人眼前一亮,除此之外在表演上也并无多少值得称赞之处。 □列文

  观众点评

  安娜·卡列尼娜(凯拉·奈特莉饰)您还是去演迈克尔·杰克逊吧。

  渥伦斯基(艾伦·泰勒-约翰逊饰)海扁王演小白脸特别合适!

  卡列宁(裘德·洛饰)希望卡列宁试试霸王洗发水。

  ■ 场面解析

  运动长镜头的换景魔术

  乔·怀特作为近年较受瞩目且颇具个人特色的年轻导演,其运动长镜头一直是影迷津津乐道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同样延续了他对运动长镜头的偏爱,但风格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赎罪》中有一段长达5分零5秒的运动长镜头,展现男主角詹姆斯·麦克沃伊来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场、沿海滩疾走穿梭往来的过程,其间带出前后背景及周遭360度环境中的大量画面信息。当时动用了1000多名群众演员,一些马匹和车辆,远景离岸的船是后期特效。

  与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戏不是昂贵的游戏,而是条件有限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影片预算只有3000万美元,数百名群众演员的合同工作时间只在一天内,加上涨潮可能冲坏布景,因此必须用长镜头方式解决。当时导演和摄影师团队共拍了三条半(第四条没有完成因为斯坦尼康镜头操作员体力不支),最后影片选用的是第三条。

  《汉娜》中段,艾里克·班纳饰演的叛逃特工在车站地下通道内一人干掉四名敌手的段落也是长镜头典范。乔·怀特明确表示他是《谍影重重》后两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粉丝,但因为太多谍战电影拷贝“伯恩”的打斗风格,所以乔·怀特想另辟蹊径,虽然用的还是《谍影重重》系列动作指导,但在镜头处理上放弃快速碎切剪辑,而是一直跟住或围绕男主角运动,某种程度上像《老男孩》中那场著名的长廊群殴戏。

  当然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如繁星闪烁,乔·怀特本人中意的有黑泽明在“武侠片”中对决斗场面的处理,或罗伯特·布列松1959年的《小偷》一片中群贼在车站“华丽隐蔽如舞蹈的偷窃场面”。

  从整体考虑,长镜头往往与靠剪辑叙事的主流商业电影规律相悖。乔·怀特曾开玩笑表示他那么爱用长镜头是“炫技”,但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幕后就明白,选择长镜头往往是制作成本有限导致的。

  比如《汉娜》是用文艺片的成本拍动作片,一个看上去复杂华丽的长镜头需要数小时走位演练,而换成快速剪辑处理则要花几天时间准备(因为机位变换需要时间并且造成各种连戏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是继《傲慢与偏见》后又一次翻拍经典小说,看上去应该“不出所料”,但其实影片风格更加大胆,与同样改编过俄国名著《日瓦戈医生》且深受乔·怀特敬仰的英国导演大卫·里恩不同,《安娜·卡列尼娜》几乎是对“传统看故事方式”的挑衅。

  同样因为预算有限,影片大部分内景都要在英国谢伯顿市一座剧院内完成(只有列文的支线情节是有外景的),从搭建到拍摄完成总共只有12周的时间。

  担任本片摄影的依然是乔·怀特御用摄影、来自北爱尔兰的西穆斯·迈克加维(Seamus McGarvey,近期好莱坞作品包括《复仇者联盟》),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面临的难题远超《赎罪》的那场敦刻尔克大撤退。他必须在镜头内(也就是观众眼前)实现“特效”,像戏剧舞台更换背景画片般实现场景转换,诸如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坐在办公室里等下班,铃响后走出办公室来到圣彼得堡街道,那里列文正在找餐厅,镜头一转就看到两人坐在餐厅里吃饭。这对惯用后期数码特效技术实现效果的主流制作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也对主流观众的审美制造了挑战。 □谷峪(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