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特别报道

与名校联姻 胡同深处办起“精品校”(2)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的前身是北京市92中,2006年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模式,更名为五十中分校;校园内景色宜人。

  地点: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 时间:9月21日

  四合院里的“现代化教学”

  教室里暖气、空调齐全,不复李敖描述的当年“教室里冻得要命,只好一个教室一个火炉”的情形。粉笔、教鞭也被台式电脑、投影仪取代了。

  朱红的仿古大门上,悬挂着“新鲜胡同小学”六个金色大字的牌匾,黑色底,镏金。这里最早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清末改成小学。

  9月21日下午,四合院平房里,一年级一班正在上数学课。木格窗棱刷着红漆,教室里则是一派“现代化”,暖气、空调齐全,不复李敖描述的当年“教室里冻得要命,只好一个教室一个火炉”的情形。粉笔、教鞭也被台式电脑、投影仪取代了。

  “我发现随着颜色越来越深,树也变得越来越大了,谁能告诉我原因是什么呢?”教师苗莹刚将问题抛出,十几双小手纷纷举起,“老师,老师,我来回答。”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有的小同学恨不得站起身来,手都快触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了。

  一堂数学课成了“研讨会”。20岁出头的苗莹记得,自己小时候上课时双手一定是背在身后的,坐得笔直听老师讲课,而老师提的问题最多是“这道题得几,那道题得几”。

  “精品特色战略”挽救“老旧小学”

  孙文燕说,当初的新鲜胡同小学岌岌可危,学校设备老旧,生源开始下滑。2011年4月,东城提出“精品特色战略”,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2009年1月9日一大早,孙文燕校长站在新鲜胡同小学门口,那是她上任的第一天。拿出手机,孙文燕拍了一张学校大门的照片。走进小院,她心里一阵阵发慌,“三进破落的小院,门窗、地面破损严重,下雨的时候屋顶还漏雨。”孙文燕说,当时的情形,她至今不曾忘记。

  2009年春节过后,孙文燕就忙活起来。当时适逢东城区进行校园安全大检查,孙文燕一口气写了33页报告,把学校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罗列出来,“没想到教委非常重视,支持学校改造。”就这样,上任没几个月,孙文燕先当起了监工。

  2010年9月,开学第一天,四年级学生张欢刚走进教学楼,就看到一楼放着一排做成铅笔形状的彩色书架,每个书架还配有同样颜色的小圆凳。“怎么过了一个暑假学校都变了?”拉着同学的手,张欢走上二楼、三楼,每一层都有一个图书角。

  “我们是一所胡同深处的学校,就连很多周边居民都不知道胡同里有这么一所漂亮的小学。”孙文燕说。事实上,这个学校并不好找。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开始寻找,能见到的是一栋栋已建和正建的高楼。继续往南走,走进一条窄窄、短短的胡同,遛弯的大爷用手一指,新鲜胡同到了,再往里走,才是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

  东城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朝内小街附近东西贯穿了十几条胡同,在这十几条胡同里就藏着七八所学校。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记得,“十五”初期,东城区优质学校生源规模居高不下、基础薄弱校办学规模小且相对分散,加上全区学生入学总数适逢从高峰到逐年减少,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当初的新鲜胡同小学岌岌可危。”孙文燕说,从2000年开始,学校周边开始进行危房改造,居民外迁,加上学校设备老旧,学校生源开始下滑。2011年4月,东城区召开教育大会,提出“精品特色战略”,提出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出特色、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正在努力实践、诠释这一战略。“史家小学、光明小学等学校是东城区的教育航母,但作为胡同深处的我们,也是东城区的教育资源,依然要办出老百姓信得过的‘精品校’。”孙文燕说。

  名校办分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扬长避短,各具特色。

  2011年,市政府与教育部、各区县政府分别签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责任书,明确了北京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承诺2015年全市所有区县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区县出现了“名校办分校”、“学区化”、“学校联盟”、“集团化”等多种促进教育均衡的模式。

  2011年9月,已经是高一学生的杜宛松来到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站在校门口,杜宛松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学校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陌生。杜宛松的初中是在东城区另外一所不错的学校度过的,由于偏科,中考成绩不理想的他把五十中分校当成了第三志愿。班主任知道后劝他改为第二志愿,“从校风上说,至少不会使你走下坡路。”

  现在,杜宛松已经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不仅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和主持人大赛。杜宛松说,是学校让他发现了自己的特长。

  五十中分校的前身是北京市92中,一所薄弱校,位于东城区最南端的永外地区。在高一年级组组长戴伟平的印象中,此前周边居民在选择这所学校时都会犹豫不决,宁可舍近求远去别的学校借读。2006年,学校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模式,更名为“五十中分校”,从那时开始,在外“借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裴保芹现任校长助理,从1996年开始就在这所学校工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裴保芹说,更名后,学校借助五十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那时起,五十中和五十中分校开始拥有一个校长,两校的毕业年级老师联合备课,“在一些考试上还使用同一试卷。”裴保芹说,学校质量的提高最具体的表现就是2012年高考成绩,“本科率达到了70%”,裴保芹说,这是学校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区县采取的举措不仅从整体上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还缩小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过于悬殊的差异,择校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称,“十一五”期间,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率逐年提高。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校园环境变化非常大的占92%;学生对学校校风的满意率达到99.46%;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满意率达到了91.9%。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扬长避短,各具特色。”该负责人称,今后北京要做到的不是无校可选,而是让家长找到什么样的学校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读这十年

  缩小校际差距 政府必须增加投入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这十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为北京的教育均衡做了很大的努力。

  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实事,先后实施山区中小学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初中建设工程及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等。

  在投入方面,市、区两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2001年的4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51.01亿元,增长了6.1倍。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持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年,小学、初中阶段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达到1.85万和2.58万元。

  我们知道,中小学之间最大的差异一个是办学条件,再一个就是师资力量。这几年,北京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变。200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有力地推进了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施,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自2005年6月启动。经过四年建设,在纳入初中建设工程的509所学校中,有486所学校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信息化条件5个主要项目上,达到了新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当然,要使教育达到完全均衡,满足“人人上好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缩小校际间差距,政府还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下期预告:】 高碑店发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