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9:人才周刊·考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9:人才周刊·考试

国考2+X模式加重专业性考核(2)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08版)

  ■ 备考建议

  行政能力测验

  (客观性试题,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重视意图推断题的复习

  ●蔡金龙,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研究员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由之前的一道例题变为两道例题,在保留片段阅读例题的基础上,增加选词填空例题,例题分别为2012年行测真题的第47题和第41题。片段阅读的例题由主旨概括变为意图推断题型,这也和今年两次联考试题中意图判断提醒比重增加的现状是不谋而合的,可以预见到今年国考意图推断题的比重相较往年或会有较大提高。常识判断部分的例题依然只给了一道例题,题目更换为2012年行测第21题。为一道历史常识题目,难度相交于去年的例题“考核太阳能的基础常识”较大,今年的题目难度或会适当增加。

  针对今年大纲的较大变化,考生应引起较大重视,尤其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的难度会较2012年有适当增加,尤其是要重视对意图推断题目的复习;数量关系模块的介绍无任何变化的和资料分析的常规性更换题目,意味着有关数学计算这两个模块的题型和难度均不会有较大变化。常识方面改换为历史常识的例题,也使得常识的考查面更加广泛。

  主旨题是片段阅读的复习重点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

  在2012年基础上,今年的大纲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三部分的例题更换为2012年国考真题。例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最新考查趋势,暗示了考查重点。

  今年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题量仍将延续逻辑填空与阅读理解两者并重的特点,通过例题也可看出,主旨题仍是片段阅读的绝对重点。资料分析将2012年大纲中的计算题更换为一道数据查找题,此举预示着在2013年的考试中,资料分析将进一步弱化计算,强调分析和推理。这点恰好与近年来国考资料分析的命题趋势相吻合。常识判断的例题从一道科技题换成了一道极具文化底蕴的历史题(匾额),暗示对人文历史的考查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的研究,我们认为2013年的试题通过以下两点变化来进一步提高考试区分度:一是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及题量分配;二是题型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考点。

  申 论

  (主观性试题,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分析吃透科学发展观

  ●吴红民,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无论报考副省级,还是地市级,从命题规律来看,都特别重视考察考生政策分析水平,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理解与运用能力。自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来,无论选择什么热点,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

  考生应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以人为本,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难题,明确提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根本命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则解决了“怎么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难题。

  不少考生在平时没有养成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对热点不熟悉、对政策不了解,遑论用政策来分析社会热点了。到了考前冲刺阶段,寄希望于押上几个热点来碰碰运气。这么做是治标不治本,申论考试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什么?是能力,而最根本的能力,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即要看得懂材料并学会驾驭材料,能够精准地抓到标准得分点,并能够用考试允许的方式表达出来。

  主观试题要掌握客观采分点

  ●张小龙,华图名师,申论辅导专家

  考生千万不能把“主观性”理解为“按自己的想法”答题,申论没有客观答案。根据对历年国考和各地省考高分答卷和官方阅卷规则的研究总结,申论赋分在内容方面都是“客观的”——主要有“按词”和“按意”两种方式。“按词”就是照着关键词赋分,“按意”是指“同义表述”或“合理表述”也能得分。而这些“关键词”或“合理表述”都是从“给定材料”而来。因此,要考好申论,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申论作答是个“大海捞针”的过程。“给定材料”是“大海”,“捞”即处理材料的基本能力(摘抄、概括、推理分析等),“针”即采分点。申论的“主观性”体现在要求考生具备摘抄材料要点,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及依据材料分析推论的主观能力。申论最后的采分点是“客观的”,否则阅卷人将无法阅卷。在这个意义上,申论和行测没有区别,都是主观作答,客观阅卷,得分的关键都是找准采分点。

  D08-D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