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娱乐新闻·关注(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娱乐新闻·关注(二)

本土性是战胜好莱坞唯一的方式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011年金马奖颁奖礼上,侯孝贤为同样看重电影本土性的导演魏德圣(左)颁发奖项。

  (上接C03版)

  评奖公正性

  创作者想不开只能去跳河

  新京报:从2005年到现在,你有7年没拍华语片,这期间一直忙的是行政工作。

  侯孝贤:进入21世纪后,台湾电影就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当时李行导演跟我说,看看四周,你不做谁做?于是,我就接了金马奖执委会主席的职务。之前做了几年台北电影节,还接了导演协会会长。

  《聂隐娘》拍到一半时我要去金马奖颁奖礼,明年初还要办两岸三地导演聚会。还好,我有几个专业的团队,也没让我特别忙,不然会影响电影的拍摄期。

  新京报:金马奖这几年在华语电影圈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对于评选结果也一直有争议。

  侯孝贤:假使真的要在结构上非常完整的话,最好的还是借鉴奥斯卡,他们是公会会员制。导演公会负责最佳导演提名、摄影公会负责摄影提名、演员公会负责最佳演员提名,但决选是所有会员都能选择。

  但台湾金马奖怎么可能?工业不完备,各个公会人也不多,所以等到大陆电影工业完备,各个公会组织发展起来后,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奖项还是在大陆,这是跑不掉的。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金马奖的评审模式还是有缺陷?

  侯孝贤:什么评审都有限制。你去参加电影节,哪怕是戛纳,他们选片是组委会定,一般标准不怎么变,但评审是11到13个人,选择的评审主席就定了每年的方向。评审主席自己可以选4个评审进来,其他是大会来选的。

  记得2001年《千禧曼波》在戛纳获了录音技术大奖,杜笃之没去,我让舒淇上台领奖。我跟她讲,你看台上的评审,有些比你还年轻,什么样的评审就有什么样的奖,所以有什么好争的呢。你作为创作者要自觉,如果想不开那只能去跳河了。非要说电影奖项公平,奥斯卡相对好点,毕竟有这么大的投票基数,也有很多行业人员的票在里面。

  行业前景

  大陆以后会是华语片的中心

  新京报:你、杨德昌、蔡明亮、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等,曾在欧洲电影节上拿了很多奖,但这几年华语影片好像不怎么被待见?

  侯孝贤:这是时代的变化,现在华语电影市场机制最重要。我有朋友在做出版业,他总觉得有些书很值得出版,但市场部门的人会告诉他最多印一次就卖不动了。我常举个例子,以前国民党戒严时会禁书,那几年最多也就禁了一两百本,但现在的“禁书”一年一万本都不止——卖不出去就自动禁掉了,自动禁书的背后,就是市场的力量。我接手金马奖时,很多导演都跑到电视圈去了。

  新京报:台湾的商业电影现在有触底反弹的迹象。

  侯孝贤:还是时代的变化,到最后你的本土性越来越重要,那是战胜好莱坞唯一的方式,你看《艋舺》《海角七号》。我们那个时代被意大利新写实、法国新浪潮和德国新电影等电影革命影响,而且正好碰到新的摄影机镜头,以前加了压缩镜头,非常吃光,让画面没这么真实。新的器材让我们的画面更容易落于真实,改变了拍片方式。

  新京报:去年你替邓勇星做《到阜阳六百里》的监制,一个台湾导演拍了非常大陆的题材,它会是台湾导演来大陆发展的一种方向吗?

  侯孝贤:邓勇星一直在上海拍广告,公司就有阜阳的保姆,所以对这群人的认知非常深刻。台湾电影人能否在大陆合拍取得成功还是要看个人,不然很难取得成功。

  新京报:今年好莱坞电影对大陆影片冲击力特别大,能否给一些建议?

  侯孝贤:以前台湾是限制拷贝,WTO谈判时,官方和片商要求全面开放,没想到一下子台湾本地票房只占到0.2%。现在回升到17%,已经不错了。韩国是学习法国,创立电影振兴委员会,通过放映本土片来补充投资方和影院,你跟韩国合作,比如去哪里拍、要和哪个演员合作,只要找振兴委员会,他们马上会和你联络,做得很彻底。大陆以后还会是华语电影的中心,我觉得本土性依旧是对抗好莱坞的武器之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