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8: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让农民享受特权”

昌平区2003年试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150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政策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宣讲员鲁晨正在宣讲。

  鲁晨在昌平区农委工作。她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故事。

  一笔补偿款带来的改革

  2004年,一笔600万元土地补偿款,打破了昌平区马池口镇娄自庄村的平静。

  “只要有地在,就有耕地保护金、粮食直补等一大堆好处,曾经对土地冷眼相看的农民,眼神变得热切。”鲁晨说。

  钱是集体的,怎么分?“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试点后,昌平区在全市远郊区县中率先掀起‘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鲁晨说。

  改革的关键点,就是改变集体资产“共同共有”的虚化状态,使农民转变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的股东。按贡献大小计算股值,年终按股领分红,保证农民每年都能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收益中,获得稳定的股金收入。

  鲁晨说,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是一项艰巨的民生工程,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相互纠葛。“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接受产权制度改革,谈何容易?”

  50支工作队“包村”工作

  2003年,昌平区选取东小口镇白坊和狮子营两个村,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时,“非典”暴发,所有相关会议全部从室内移到室外。六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会场设置都采取干部面对太阳,群众背对太阳的布局,并且尽量让群众待在树阴底下,干部晒在太阳下。

  “当时,群众都说,看,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让农民享特权,他们去受苦。”鲁晨说。

  区委区政府先后从区属40个单位和部门抽调了150名机关干部组成了50支包村工作队,采取干部“包村”的方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宣传政策。

  东小口镇狮子营村,是昌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批试点村,于2004年完成改革。村民孟淑来今年60多岁,按照村里的股权分配方式,她享有40股老龄股和2股户籍股。

  老人高兴地对鲁晨说,1999年他们全家养猪,整天起早贪黑,一年到头才挣1万多块。现在啥都不干她和老伴儿一起一年分5万元。第一年拿到分红款,老人一下买了3条金项链,3个儿媳妇一人一条。老人说,当年穷,娶儿媳妇拿不出像样的彩礼,现在有钱了,算是了了她一桩心事。

  新京报记者 马力

  ■ 细节

  村民吃饭干部坐等

  鲁晨介绍,一次,昌平区市政市容委高俊良为了做通一位村民的思想工作亲自登门。村民见他进门立刻沉下脸,张罗家人摆桌吃饭,把高俊良“晾”在一旁,高俊良呵呵一笑说:你们先吃,吃完再聊。说完就站在一边看着他们一家吃完饭。

  本想晾走高俊良的村民见他如此诚恳,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主动让他坐下聊了起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