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4:关注

万名“孝星”评出 每位获奖千元

同时评选出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孝星”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7岁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广渠门中学,魏发团正在上课。
昨日,崔亮亮在学校内。每天放学后,崔亮亮会出校打工,还债养家。
昨日,文延秋(左)看望87岁的邻居毛秀荣。
昨日是重阳节,朝阳霞光里社区内的老年餐厅,芦少华为老人们加汤。

  84岁高龄还不忘帮助其他老人的文延秋,照顾久病母亲无怨言的“90后”崔亮亮,经营老年餐厅、坚持供应超低成本老年套餐的芦少华,帮助偶遇的陌生老人达十年之久的魏发团……他们既是普通市民,也是今年北京万名“孝星”的代表。

  今年3月启动的2012年度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近日全部产生。今年的万名“孝星”中,最大年龄90岁,最小的只有7岁;普通家庭的孝老之星占到82%;20-55岁的中青年占70%;女性居多,占66%;党员占36%。每位“孝星”将获得政府颁发的1000元奖金。

  市民可登录官网(http://xilele.cctv.com/xiaoxing/)了解万名“孝星”的感人事迹。本报也采访了四位“孝星”,了解他们的故事。

  同题问答

  你如何理解“孝”的含义?

  文延秋:对比我年纪大的老人,我帮助她,这就是一种“孝”。比我年纪小的人,帮助她,这是我作为党员应该做的。

  芦少华:不养育自己的儿女,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尊敬老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孝”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今天对老人们的敬,明天就会从下一代得到对我们自己的关照。

  你理解中的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

  文延秋:国家富强了,发展了,老百姓得到实惠了,这就是幸福。现在我就觉得很幸福,老人的生活也不能完全与社会脱节。

  芦少华:应该是老有所养,衣食无忧吧。这些“老小孩”需要有人扶持照料,我觉得日间照料所这种形式挺符合咱们中国国情,这种形式又离家又不离家,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这就是一种幸福。

  1 姓名:魏发团 年龄:39岁

  偶遇陌生老人 从此结缘十年

  “我在雪地里坐了3个小时,就是在等魏发团来啊。”如今,95岁林大爷回想起10年前与魏发团初见,总是会这样说。

  凌晨5点偶遇独身大爷

  魏发团是广渠门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每天清晨5点左右,他都要到天坛习武。10年前的一天,魏发团晨起跑步去天坛东门途中,发现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单薄的衣服上落满积雪。他询问老人为什么不回家,老人笑着说:我看雪。

  魏发团看出老人有些无助,便与老人交谈了一会儿,然后提出送老人回家,老人同意了。回家途中,老人艰难地挪动着双脚,魏发团几次想背老人走,都被老人拒绝。就这样,走几步坐一会儿,不到二里地,他们走了近一个小时。

  此后,魏发团经常在晨练路上或小区附近见到老人,后来他知道了雪中相逢的故事始末。

  老人的儿媳齐女士告诉魏发团,公公每天凌晨三点多吃早餐,四点多出门遛弯,不怕冷,不求人。与魏发团相遇那天,突降的大雪使老人因路滑而止步,只能坐下静观其变。期间,有很多人要送他回家,但没有一人在他说完“谢谢,我没事”后继续停下来关注他。魏老师是唯一帮助他抖落身上积雪、与他交流的人。

  老人后来经常开玩笑说,他在雪中的三个多小时,就是为等候魏老师的到来,与他结缘。

  就这样,魏发团与林大爷的缘分一结就是十年,魏发团的晨练也多了一项内容——陪老人聊聊天。下了班,他也要去看看老人,看能否帮老人做些什么。

  大爷手术后 上门亲自照顾

  五年前,林大爷做手术插导尿管,从此不能下楼。祸不单行的是,齐女士也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加上骨关节疾病。

  那段日子,魏发团将两位老人一日三餐都包了。林大爷因病再也不能洗澡,他便隔些日子为老人擦身、按摩、洗脚、甚至剪脚趾甲……

  每次去看望林大爷,老人都舍不得魏发团走。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身边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且活呢!”

  2 姓名:崔亮亮 年龄:17岁

  男孩侍奉病母还债养家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生活一次次给崔亮亮带来磨难,但这个17岁男孩一直用乐观与坚强笑对生活。

  挨家挨户借钱带母亲治病

  崔亮亮家住门头沟大台玉皇庙社区,幼年时父亲就离开了他,母亲独自将他带大。

  在亮亮记忆中,母亲没有正式工作,靠干杂活糊口。每换回三五块钱,母亲都会给亮亮买个大馒头,加上一条火腿,看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大口吃下去。

  崔亮亮7岁那年,母亲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经济困难的她,一直用几块钱的药对付,在儿子面前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进入中学后,崔亮亮开始住校。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周末给父母洗个脚。亮亮还记得,洗脚时,母亲脸上露出了未曾有过的幸福表情。这极大地触动了他,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扛起一片天空,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高一寒假后,厄运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崔亮亮的母亲腿上起了两个大泡。崔亮亮请了一个月假,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医生把泡剪开,里面的肉已经溃烂,腿上有两个洞”。空军总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母亲得了“糖尿病坏疽”,需要住院治疗两周,总体治疗费用超过2万元。

  崔亮亮一边安顿母亲住院,一面跑回老家挨家挨户借钱,直到借足两万元治疗费。两千块钱的住院费,则是同学支援的。三个月的治疗后,母亲的腿好了,也能下地行走了。

  边读书边打工还债养家

  当亮亮再次回到学校,除了得追赶落下的课程外,还要面对欠下的债务和人情。他开始在每天放学后打工挣钱,住宿老师特批他可以每天出校几个小时。他找到了鼓楼附近一家麻辣香锅店,当起点菜服务员。每天从5点到8点半,一天50元。

  就这样,每天晚间,你都能看到一个90后男孩从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里匆匆走出,奔向餐馆,换上另外一套工作服,开始另一种生活,扛起他的家。

  3 姓名:文延秋 年龄:84岁

  84岁老人自愿为其他老人跑腿

  满头银发,84岁的文延秋看上去很清瘦,却性格爽朗。虽然早已离休,但她依然“不甘寂寞”,时常帮行动不便的其他老人跑跑路。她说,这是她的“分内事”。

  帮助邻居当作自己“分内事”

  文延秋年轻时远赴延安参加革命,有着65年的党龄,解放后一直做行政组织工作。也许是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缘故,离休后的她时常帮行动不便的其他老人跑跑路。

  不了解她的人觉得奇怪,甚至有些不理解:“您都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应该是由别人来帮助的老人了,还折腾干吗?”可文延秋不言老,也不服老,她把帮助邻居当作自己的“分内事”。

  住在同一个小区的老大姐毛秀荣87岁了,一说起文延秋,显得有些激动。

  毛秀荣家里孩子老的老,病的病,不能经常来照顾,文延秋经常给她打打电话,帮买东西,有时候还自己掏钱买水果、蛋糕,甚至帮她办理80岁的养老券、90岁的高龄津贴。

  “我从不当她是外人,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文延秋说说”,老人对小不了自己几岁的文延秋心存感激。

  学救护知识赢得抢救时间

  年纪大了,文延秋自己也有一身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她就想着得掌握一些基本的救护知识,结果这不仅帮了自己,还帮其他老人赢得了抢救时间。

  小区里另一户空巢老人,两口子都80多岁,一天丈夫突然来敲文延秋的门,原来他老伴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喘气,老人不知道如何是好。文延秋赶紧拿出自己平时带在身上的硝酸甘油,放在病人舌头下,过一会又给放了一片,过了好一会,病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等到120急救医生、护士过来检查,医生直说:“这种做法很正确,为病人争得了救命的黄金时间”。

  如今,84岁的文延秋耳不背,眼也还行,她喜欢读书、看报、看电视,还会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周围的老人听。她说得了解国家大事,不能因为老了就与社会脱节了。

  4 姓名:芦少华 年龄:46岁

  8元老年套餐专供老居民

  为了让社区老人有个吃饭、休闲的地儿,北京泰宇龙华商业有限公司经理芦少华开了家“不赚钱”的老年餐厅,社区的老人不仅可以来这品尝低于成本的套餐,还可以在这和老朋友打牌、聊天。芦少华说,老朋友能经常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是一种幸福。

  花43万开“不赚钱”老年餐厅

  走进朝阳麦子店霞光里社区的老年餐厅,数十位老人正在享用午餐。他们中有18位是芦少华开办的日间照料所要照顾的老人,还有大部分是周边社区的老居民。

  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来用餐,都可以享受一份特殊优待:8元老年套餐,一荤两素。

  老年餐厅的运营者是芦少华,46岁的他特别强调自己的身份是运营者,不是经营者,是为老人们服务的“送水人”。

  400平方米的餐厅,麦子店街道给免了房租,芦少华花了43万元购置全部设备、餐具等,还专门请了厨师根据老年人的口味、特点来烹饪菜品。从2010年底至今,餐厅一直超低成本价运营。有的老人担心,要是一直这么便宜,赔太多了,他们会不会走人啊。芦少华给大家做出3项保证,坚持价格不涨、质量不减、绝不走人。

  餐厅变休闲屋供老年人聚会

  老年餐厅还有另一项功能:每天下午2点后,这里会变成老年人休闲屋。周边社区的老人会聚在这里,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就成了麻将桌;电视里播放着过去的经典老电影;餐厅一角的书架上摆放有数百本书籍……

  除了老年餐厅,芦少华的日间照料所还照顾着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每天早上用车把老人从家里接过来,管上一日三餐,晚上再把他们送回家。

  出差在外,看到地里的西瓜不错,芦少华会买一车回来给老人吃,“心里有我们这帮老人呢”,80岁的高振英说。

  芦少华还在计划下一个3年规划:“咱的日间照料所挨着社区医院,将来考虑给老人定期心理咨询,随时观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同题问答

  你如何理解“孝”的含义?

  魏发团:“孝”在过去主要是说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给老人关心。而现在,“孝”应该更注重在精神上对老人的关注和关心。身体力行地去看望老人,陪伴老人,比给老人买很多东西更有价值。

  崔亮亮:母亲生我养我,我就该无条件的照顾母亲,这就是“孝”。

  你理解中的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

  魏发团:寻找到可以畅快交流的伙伴,是最幸福的事情。我觉得,当一个老人特别想说,特别爱说的时候,他(她)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崔亮亮:健康、快乐、无忧无虑。

  ■ “孝星”故事

  田顺山 走到哪儿都带着母亲

  当母亲血管瘤破裂,医生说生还希望渺茫,“做好后事的准备”时,平谷的田顺山只对医生说了句:“您一定要治好我母亲的病,多少钱都行!”

  一个月后,母亲从特护病房出来了,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了照料母亲,田顺山放弃了国企的工作,自己开了家小店,走到哪儿都带着母亲。精心照顾一个月后,母亲能坐着了;一年下来,母亲竟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八年过去,母亲身体日渐好转,能吃能睡也会走路了。

  张晶荣 婆婆一拉绳立马到

  为了照顾患有心肌梗塞和高血压、常年吸氧的婆婆,延庆连家营村的张晶荣在婆婆炕上系了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连到自己屋内,还系上了一个铃铛。婆婆一拉绳子,张晶荣几秒钟就到。

  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张晶荣对婆婆从不吝啬。婆婆爱吃苹果,她一年四季备着,夏天用勺子刮苹果泥,冬天切块蒸熟。婆婆爱吃红烧鱼,张晶荣每次挑两遍鱼刺。“她比亲闺女还要亲!”婆婆经常这样说。

  李艳 贴身照顾无血缘老人

  三年多来,李艳一直义务照顾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百岁老人赵培志。李艳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在她小时候,赵培志曾受李艳父母之托,照顾过她。2008年,得知老人摔坏了胳膊,李艳将赵奶奶从沈阳接到了北京房山的家中。

  为了让老人方便生活,李艳每天晚上会在去厕所的途中放置几把椅子;厕所里还安了LED灯,以便24小时都能照明。赵奶奶帕金森症严重,李艳毅然辞掉工作,全职在家照顾。老人逢人就讲:“我无儿无女,但是比谁都有福气。”

  A24版-2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廖爱玲 王佳琳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侯少卿 实习生 王政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