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5: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5: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乡亲能富,我骑驴也不丢人”

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国九年间带领村民致富,村委会仍厉行节约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李书国在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当了九年党支部书记,九年间,大伙儿的收入从当年的几千到现在的几万、十几万,到人手一份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刘家铺村位于北京最南边,李书国开玩笑说,他们往南再迈一步就到河北省固安了。

  虽说离北京城里远,可刘家铺村产的梨却送到北京城各大超市。如今,刘家铺村的黄金梨亩产值达9000元,85户果农中,收入过10万的有20多户。刘家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上世纪80年代,刘家铺村种的果树一斤才卖两三毛钱,每亩地收入最多不过1000块钱。

  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2001年,为提高果农收入,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把品种不好的梨树全部嫁接换成丰水梨和黄金梨。“我们村搭上了这列致富快车。嫁接一棵树要30多块钱,我们一户果农就有上千棵果树,所有费用全是政府补贴,没让老百姓掏一分。”李书国说。

  为提高管理技术,以村党支部为主体,村里组建了刘家铺村果树协会,李书国被推选为会长。从此,村党支部有了双重身份。

  协会帮村民购买生产资料、请专家教技术、联系销售渠道,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协会也立了规矩,不挣老百姓一分钱。2003年,嫁接的丰水梨和黄金梨开始结梨了,一斤卖到一块三四,村民们甭提多高兴。

  为大伙去山东“砍价”

  第二年,果农们提出,套梨用的果袋太贵,大的要9分钱,小的要4分钱。一户每年要用十几万个,光这项投入就五六千块。

  “这账怕算。我们村有精品套袋梨800亩,每年需大小果袋1000多万个,这可不是笔小钱儿呀!我们几个一合计,大伙儿用的果袋全都产自山东,如果能实现厂家直销,总比北京的便宜多了,干脆咱为大伙儿去趟山东吧。”李书国说。

  当时村里没啥钱,李书国就求朋友帮忙开着自己的车送他去山东。“到了青岛,我们和厂家谈村里的情况和果农的难处,厂家被我们为老百姓办实事儿的真诚打动了。”最后签单的价格大袋每个5分8,小袋每个1分8。一年下来就为全村果农节省了20多万。

  村民也是将心比心

  嫁接后的果树要人工授粉,雇用一个劳动力,一天要五六十块。李书国打听到河北省青县卖电动授粉机,一台才七八十元。于是他坐长途车到青县,为村民们买回80台授粉机。

  回村报账,会计看了看李书国:“您这趟差出的,就住20块钱一宿的小旅馆,也不怕招身虱子回来。”李书国说:“咱给大伙儿干事,饿了能填饱肚子,困了有地儿睡就行了。”

  村民富了,村委会可不富,刘家铺全村只有两辆公车——一辆垃圾车、一辆小铲车。李书国和几个村干部还是骑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

  “只要老百姓认可,只要乡亲们能富,我们几个就是骑驴也不丢人!”李书国说。

  村委会为村民,村民们也将心比心。2009年,刘家铺村要修路,村民的800棵树要移栽。党支部要求党员带头,号召村民10天内完成任务。李书国说,连他都没想到,只用5天,800棵树全搬了家。施工单位领导握着他手说:“老李呀,你们村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新京报记者 马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