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星期五周刊·娱乐月选 电影·外语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星期五周刊·娱乐月选 电影·外语
下一篇

盛装舞步下的咎由自取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对于官僚和贵族群像的讽刺手法,源自于戏剧电影和歌舞片,跳出叙事的自我审视,更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

  本月最佳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出品:美国

   导演:乔·怀特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

  从《傲慢与偏见》到《赎罪》,再到《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证明了自己就是不走前人路的“文艺青年”。在改编托尔斯泰的名著时,这个英国人大胆使用了舞台化的场面设计,戏剧式的多幕结构,再加上他标志性的长镜头,把贵妇安娜的悲剧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剧场中。让观众主动参与场景,脑补故事逻辑,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从开场,怀特的调度就尽显“大师气派”,舞会上惊艳的长镜头,身段姿态都被处理得美轮美奂;赛马场的超现实主义处理,时空拓展与人物情绪巧妙融合。整部影片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使用了外景实拍,大部分内景就如戏剧般“简陋”,直接向观众坦露过程。乔·怀特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沙俄时代,用华彩的片段来搭建完整的叙事,只不过对于价值和道德的取舍,并不等同于托尔斯泰。

  比起精美的舞台,华丽的镜头,充满想象力的场面调度,这部新版《安娜·卡列尼娜》最让人争议之处,当属主要演员的选角。首先是凯拉·奈特莉的安娜,与原著中丰满绰约的沙俄贵妇形象相去甚远。不能说凯拉在表演上没有努力,但是她天生单薄、干瘪的身材,在表现这个激情四射的妻子时显得力不从心。有嘉宝、费雯丽和苏菲·玛索在前,奈特莉的表情过于冷峻,无论是笑还是哭,其面部肌肉都在用同一种方式运动。她更适合从平静到爆发的突变,而每当需要细腻的柔情与温婉时,总是从她消瘦的面颊和噘起的嘴唇间溜走。

  奈特莉曾表示自己对于安娜的理解是定位在“反面人物”上,所以她的表演始终“不可爱”,一种拒人之外的“冷”,不给他人留下任何宽容的空间。而在他对面的卡列宁,不再有旧贵族的自私和虚伪,在片中彻底变成了顾家隐忍的好男人、好丈夫。裘德·洛在导演着意安排的大量特写中,显得如此成熟大度,实在是被安娜的出尔反尔和歇斯底里折磨不堪后,才忍痛离婚。相比之下渥伦斯基则显得太“嫩”,尤其是三人在床头的那场戏,更衬托出这个人物的轻浮和苍白。亚伦·泰勒·约翰逊虽有迷人的蓝眼睛,但还是缺乏军官独有的英武,一旦拿掉那两片胡须,他就彻底变回了“海扁王”。

  折腾完了丈夫折腾情人,安娜的任性和不可理喻让所有人心生厌倦。所以当渥伦斯基选择更年轻的女孩而离去时,安娜的疯狂并没有召来观众的同情。“咎由自取”或许是对这个女人一生的最好评价。更何况,在讲述安娜的同时,还有另一条爱情线与之对应——列文与凯蒂的感情在经历波折后方显珍贵。当身为贵族的凯蒂亲自为列文兄长擦拭病体时,她之前稚嫩的形象已然升华到了“圣母”的级别。而列文注视的眼神,正是原著终其全书,奉献给爱情的最崇高敬意,《安娜·卡列尼娜》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细节,虽不完整,却是托尔斯泰所愿。

  本版撰文/董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