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恢复出刊,创刊元老李巍任新主编,不再设增刊
|
新京报讯 (记者姜妍 见习记者江楠)距离《大家》杂志被停刊已经过去了4个月,如今终于传来复刊消息,《大家》复刊后的编辑部主任项万和透露,杂志将于明年1月正式复刊,复刊后的《大家》将不再有增刊。
主编换为李巍
复刊后的《大家》主编更换为李巍,他是《大家》曾经的主编。项万和则是在杂志创刊之初在编辑部工作了三年,之后调到出版社负责发行等工作,如今重新回到杂志社。
项万和说,杂志复刊是上上周确定的,目前他们在准备复刊前的工作,“第一我们要解决《大家》理论增刊的负面影响,我和李老师这次来北京,就是跟一些老朋友、老作家,还有《大家》杂志的作者见见面,听听大家的意见。也通过一些信息收集、调研,回去要重新确定一下怎么把复刊的工作搞好。”
《大家》复刊后的内容是许多人关心的焦点,项万和说首先要有好的、能打动人的作品,才能保证刊物质量。“《大家》从创刊到现在,板式、用纸、包括封面都一直没怎么变过,我们觉得也应该做一些微调,但是杂志的风格是不会变的,包括办刊宗旨,甚至要加强创刊时的办刊宗旨和方向。”
莫言获奖加快复刊
此外,项万和提到要恢复以前的“大家文学奖”,两年一届。该奖首创于1995年,奖金为十万元,首届得主是莫言。
项万和还表示,复刊后《大家》会刊登许多市场反响好的作品,“现在文学期刊和图书市场悖逆的情况很严重,很多市场上受欢迎的作品,在刊物上露面很少,即使露面也不是作为重头作品。文学刊物应该要领跑作品的最前沿。”
谈及理论版的问题,项万和说:“《大家》杂志办的理论增刊,我感觉媒体没有把它说明白,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大家》出了很大很大的问题。据我知道的情况,《大家》的正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理论版内容上偏离了办刊方向,我觉得偏离了纠正了就可以了。”不过他也表示,复刊后的《大家》不再办增刊,“我们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主刊上。”
如果不再办理论版的话,财政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项万和说,他们首先会提高作家稿费标准,这样刊物才有可能被激活,至于具体的经费要如何解决,他说现在也在调研。“不能老是和领导叫苦。要参照全国的期刊看他们的运作模式是怎么样的,和领导报告,提出解决期刊出路的建议。”
■ 对话
李巍:不能指望文学期刊彻底市场化
新京报:你1993年创办《大家》的时候就在《大家》了,什么时候离开的?又是怎么重新出山的?
李巍:我2003年退休,此后就再也没有看《大家》。停刊的事也是在网上看到的,我当时真的非常意外,也非常心痛。毕竟这个刊物是我和同仁一起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停刊后,出版社的领导通过另外一个《大家》创刊时候的朋友找我谈谈,会面后社领导就说你看怎么办啊,怎么能让它重新站起来啊,我就说了一些随意想到的东西,他觉得很有意思,就劝我重新出山,我说我真是没想过,因为已经退休近十年,习惯了这种很悠闲的生活,真的不太想做,但最后他们非要做,推辞不了。
新京报:复刊后的《大家》会有什么变化么?
李巍:创刊时候的办刊思维和宗旨是不会改变的,当时《大家》不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黑白照片作为封面么,它实际上就是表现了《大家》办刊的一个宗旨,就是希望很本土也很先锋,很中国也很世界的文学精品通过大家·红河文学奖的运作促进中国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鼓励中国作家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实际上我们首届大家·红河奖的得主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首先就证明了我们《大家》办刊方针的正确,它的可行性。
新京报:既然办刊方针如此正确,你觉得是什么使《大家》越来越式微呢?
李巍:这个原因很多。比如大家·红河奖办了四届之后就没有坚持。还有就是可能当时出版社的每一个部门都得挣钱,给了指标,无奈之下他们就办了理论增刊。
新京报:那《大家》复刊之后,经费环境会更好么?
李巍:我想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品牌,不应该指望它会很彻底地介入市场。文学刊物在今天这个环境下,完全市场化是不可能的,那么有关的方面,包括政府都应该给它资助,让它能够生存、发展,而不是纯粹按照市场运作来完成。复刊之后,杂志应该也有争取经费补助的想法,但具体措施还是未知数。
新京报:有声音说《大家》复刊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关,是这样吗?
李巍:有关系也没有关系,有关系就是获奖给中国文学一剂强心针吧,给了《大家》复刊一个契机,一线生机。没有关系,就是因为当时停刊就是为了整顿,整顿完还是要办下去的。
新京报:会借鉴其他文学杂志的运作模式么,比如《收获》?
李巍:《收获》的运作就是一种惯性的运作,过去的地位已经维持在那,办了这么多年,图书馆订阅、学校订阅、机关订阅,它的订数已经恒定下来了,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关注这个品牌,每年给他们两百万的补贴,这就是他们的运作模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