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特别报道

三元村:名校办在家门口

东六环旁的村庄率先完成城市化,村民安居乐业后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三元村村口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小孩子在村里的社区健身器材上玩儿。
三元村,两名协管员正在护送村里的小学生下学回家。
三元村旁边的运河公园,参加“第八届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的市民准备上场了。

  三元村是东六环旁的一个村子,名字直接来源于城市化旧村改造,“村龄”才10多岁。随着北京城市大规模向外扩张,这个原本宁静的村子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民早已上楼,公共设施齐全,村民的需求也向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享受和更好的教育转变。

  【地点】 通州区潞城镇三元村

  【时间】 9月21日、10月3日

  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

  路边,刚放学的小学生排排站,一名协管员招呼着孩子别跑,另一个挥手示意车辆减速。

  “车速快,不这样拦,有的车还真不停呢”,协管员周立新说。

  9月21日中午,通州三元村西头芙蓉小学旁,学校门口虽然画了斑马线,但过往车辆却不减速,开学后,村里安排村民周立新和李宝杰到这里担任交通协管员,每人月工资1000元,每天4个时间段,穿上反光背心,在路口护送村里的孩子们安全过马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三元村早已成为北京这个特大城市的一部分:一排排6层板楼取代了平房院落,水厂、污水处理厂、锅炉房、村民办事厅、洗浴池基础设施一一到位,还有了超市购物中心、卫生服务站。而发展教育,改变精神面貌成为村民的新追求。北京二中通州分校、芙蓉小学先后“落户”到村东、西两头,在村口就可以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

  建校:全票同意让名校“进村”

  其实,以前没有三元村这个村名,它由原来的东杨庄、魏庄、霍屯组成,而这3个村实力一直居通州潞城镇之首,就取了状元前三名之义。1995年,作为潞城镇旧村改造的第一村,一个全新的村名诞生了。

  “教室都是一排平房,冬天取暖靠烧煤”,村民刁建国清楚地记得学生时代校舍的样子。他说,当初村子还没有搬迁上楼,东杨庄、魏庄、霍屯3个村的孩子都在原东杨庄小学上学,路不好走,条件很一般。中学时,村里80%的孩子得要到距离村子10多里地的胡各庄中学读书,“那会儿没有什么公交车,平时大家都是骑自行车来来回回”,夏天顶着烈日冬天顶着大风。“有时候就想,要是家门口附近有个中学该多好啊”。

  1996年三元村第一批村民上楼,2002年,三元村近2000人全部上楼。

  可孩子们依然在平房里,村民们琢磨:什么时候学校能到村里,让孩子们的学校也“上楼”。

  2004年到2005年间,通州引进名校进驻,北京二中建通州分校正有意选址三元村。

  北京二中建通州分校,是一个“大手笔”,从2005年到目前先后历经3次扩建,一期征地72亩,二期再征30亩,今年三期又是11亩。

  “征地建学校与征地建其他的相比,村民态度绝对不一样,几乎家家都会面临孩子上学的事情,教育事宜表决就容易多了”,三元村党支部书记臧景惠见证了2005年北京二中通州分校一期征地时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的现场,31个村民代表痛快地签了字,“全票通过”。

  有了村民的同意,2006年9月1日,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得以在三元村的村东头顺利开学了,设有小学、初中、高中,三元村的孩子从此可以“上楼”享受良好的教育,不出村就能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等到区政府投资在村西边开建区级直属的芙蓉小学时,这次并没有占用三元村的地,但建设中与三元村小区几个居民楼相邻,夜以继日地赶工期,但“没有一个村民因为噪音扰民问题去要求停工的”,臧景惠对这一点很自豪。

  课程:针对村里孩子“开小灶”

  名校进村了,对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还得想办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的办公室副主任罗刚说,北京二中是99%甚至100%的学生都能考上重点,而分校这边最初也就一两个能考上重点,这让初来乍到的年轻的新教师们“难免会有挫败感”。

  二中分校连续3期共征了近120亩的地,主楼、综合楼、多功能厅、体育馆、音美教室拔地而起。9月21日,这里还正在铺设热力管道,一处室外篮球场尚在开建。“力争让硬件设施达到通州一流水平”。

  让罗刚颇有感触的是,村民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最开始,村里不少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孩子在学校待着能毕业、身体健康没病没灾、别学坏就可以了。而且,“搬迁上楼后有房有补偿金了,比起纯农村的孩子,这些城乡接合部的孩子条件更优越些,勤奋学习的劲头似乎少了些”。而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还会选择在周末给孩子报报班,希望孩子多学点。

  学校为此也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两名教师,专项研究城乡接合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情感特点,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以此启发学生。这在通州区的学校是走在前列的。

  张二虎,正是学校从山西专门引进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正在做“城乡接合部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教育课题”,属于通州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目标是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因为他发现这些地区不少孩子往往考不上大学,毕业出去又找不到工作。

  张二虎在二中分校做了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前些年考大专都少得可怜,这几年明显有了改观,不少能考上大专,还有部分是高职。但如果选择专业只考虑兴趣,不考虑学科是否跟得上,就可能拿不下来课程,最终影响到就业。

  对此,他在高一到高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拿出一部分上“校本课程”,重点讲学涯规划,做一些心理测试,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哪个方面具有优势,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后,提供一些适合的专业和职业思路供他们在高三填报志愿时参考。同时,还在高三时上电脑、面试技巧等内容,“希望这样的校本课程,让孩子带着梦想离开学校”。

  补助:村里给孩子发补助奖励

  不仅能就近在村口上学,还能享受来自村里的补助,这在周围村子是独一份。

  村民高德民的儿子2010年高考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会计专业,是当年村里考得比较好的,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村里当即就给发了1000元的奖励。“儿子直跟我说,‘妈,这是我靠自己考试得来的’”,高德民至今还记得领回这笔奖金后,儿子骨子里透出的那股自信劲儿。

  提到教育补助,三元村党支部书记臧景惠能说出一连串“福利”数字: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在校生,从1999年9月1日起,每学年补助200元;小学生在学校被评为优秀生的,村里奖励50元,三好生奖励100元;中学生被评为三好生,村里奖励500元;考上大学,包括大专,都给奖励1000元。

  “这些都是在村民上楼之后,新增加的教育补助,全由村里来支付”,臧景惠想着用这些奖励的办法,促进孩子们好好学习。

  现在考大学、大专的孩子越来越多,有上清华的、北理工的,也有考到外地湖南、天津上大学的。最近还有一个好消息,村里的教育补助标准正在做调整,具体调整数额等开了村民代表会就可通过。

  我这十年

  村民开始集体坐飞机旅游

  ●高德民,女,42岁,三元村村民

  我是1992年嫁到魏庄(三元村里的一个村)的,那时村里还没有搬迁,全是平房。说实话,条件还没我娘家宋庄六合村好,结婚时婆家给我们单盖了五间大瓦房作为新房,有个独立的小院,老公干装修,我在一家药酒厂做临时工。

  瓦房倒是大,就是冬天屋里冷得很,没有暖气,烧的是节煤炉,上厕所也很不方便,全是简易茅厕。1996年我们家第一批搬迁上楼,当时心里高兴着呢,村里的年轻人都盼着住楼房,觉得自己也和城里人一样啦。三元村也是周边第一个上楼的村,周围的人都特羡慕,像我娘家所在的村今年才刚刚上楼,这都差了多少年了。

  还没正式搬进去的时候,村里人没事就会来这边的楼房先瞧瞧看看。记得装修要去买那种小瓷砖,我头一晚都兴奋得睡不着觉。我家选的是房子一个在3层、一个在4层,都是两居室70多平方米,住进去那会儿,就是觉得这下可真暖和了。

  上楼后,村里开始给发补助,像每月有350元的生活费,一年有1200元的蔬菜补助金,国庆、春节两个节日各500元过节费,村里还给我们参保,一个月也可以拿到700多元等等。

  不过,我琢磨着不能就靠着补助生活,也不能没事干啊,挣点钱自己花也方便,就想着去学一门手艺。花800元报了一个美发班学理发,3个月领毕业证,又在一家店跟师傅实习半年多,1997年终于自己当老板,在村里开了一家理发店,一干就是12年。当时小区还没怎么规划好,理发店就是焊的一个棚子,最开始一个月挣几百元,2002年我在小区里买了一个底商,雇两人帮忙,一个月可以挣到四五千元。

  对以前的日子,有时候也很怀念,但主要是为了身体而怀念,现在不种地了,要么出去运动运动、遛遛弯来舒活舒活筋骨,要么自己找点事干。上楼后大家有时间了,也爱出去玩了。今年开始我们村里组织集体旅游,费用都是村里出,自愿报名,有去北戴河的,有去承德避暑山庄的,我们原来魏庄村的150人去了大连,火车去飞机回,这就是村民待遇。

  连我在城里上大学的儿子现在也常跟我到附近的运河文化广场遛弯,说“妈,您瞧,咱挨着城边这么近,空气多好啊”,以前他可是瞧不上咱这地方呢。

  读这十年

  乡村城市化要有产业支撑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城市化,在北京乃至全国不少地方都在进行,这个方向是对的。对没有种地,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需要集中居住,规划就近转变为城区,这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民的生活环境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改善,带动集体经济、二三产业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懂得休闲、旅游等等。

  不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注意4点。一是一定要让农民自愿,不能强圈,要引导脱离农业的居民来集中居住。二是没有脱离农业的农民,不要急于让他们集中居住,对专业农户应区别开。三是脱离了农业的农民,就应该集中到一个有规模的地方,最好不要搞成一个几千人的独立的小集中点,这样维护的基础设施成本非常高,容易产生又一次浪费。要按照城市标准,提供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另外,对于城乡接合部、郊区的学校、医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的利益,不然会缺乏一些吸引力。

  四是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可以发展规模企业,但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最好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有一两个能够支撑、解决就业的产业或者专业市场,这样可以安置村民就业,也能保障集体经济来源。

  A06-A07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欣悦 廖爱玲 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下期预告:朝阳区建设地区文化中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