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特别报道

垡头文化中心从“舞台”到“窗台”

建立“文化居委会”和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设施的主动权交给居民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10月29日,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来访者正在参观。该中心位于垡头路东段北侧,2009年举行奠基仪式,2011年建成后开始装修,将于本月正式对外开放。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内,书柜、书桌等物件由居民自己设计制作,还从社区居民那里征集了一些老物件,让居民有“回家”的感觉。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内,书柜、书桌等物件由居民自己设计制作,还从社区居民那里征集了一些老物件,让居民有“回家”的感觉。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内,书柜、书桌等物件由居民自己设计制作,还从社区居民那里征集了一些老物件,让居民有“回家”的感觉。
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的外观像一颗黑色的钻石。

  【地点】 朝阳区垡头地区

  【时间】 10月24日、25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急剧变化,朝阳区呈现出人口总量多、增长快、结构复杂的发展态势。尽管朝阳区现有近2000个群众文艺团队,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但是和全区300多万常住人口相比,覆盖面谈不上高。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全依靠行政区划布设,布局需要更加合理化。

  面对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偏低的现实,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尝试在现有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之外,根据环境、人口、资源、需求来建立有特色的地区文化中心,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区域面积或者人口规模进行配置。

  外观酷似钻石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就是这一尝试的首个成果。这里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共文化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居委会”和志愿者服务体系,举办什么活动,中心未来如何发展,全由居民说了算。

  住在朝阳区垡头的居民党伟纳,很早就开始关注街边那栋从平房群落里拔地而起的黑色建筑,有一次她忍不住走进去,里面让她大吃一惊——这里有电影院、舞蹈教室,大书柜上装满了书,展柜里放着她没见过的老物件。

  这就是即将于11月全面开放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党伟纳感叹,在此之前,地处四环外的垡头地区没有像样的文化设施,想去图书馆就得坐公交车去首都图书馆,想看电影就更费劲——看电影的时间还没来回坐车的时间长。如今,社区门口就能看书看电影,方便多了。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只是个开端,接下来,朝阳区还要在香河园、望京、劲松等地以新建、改建、置换等多种方式建设地区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不是简单地按照区域面积或者人口规模来配置,而是根据环境、人口、资源、需求来统筹规划,目的就是要贴近居民生活,成为老百姓能真正用得上的地方。

  设施:居民能在文化中心办喜事

  垡头地处朝阳区东南部,曾是北京五大工业基地之一——国有化工企业聚集地。随着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制搬迁,垡头已由过去的工业产业区逐步转变为居住区。

  站在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遍布绿植的天台上望向四周,可以看到老旧的居民楼,那还是这里工业化时期留下的老职工宿舍,还可以看见城中村那低矮的平房群落,密密麻麻的房屋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这里可以看见农民“上楼”后的楼房,还可以看见用于商业开发的连片小区。这里常被形容为“人口结构复杂、多元文化并存”。

  居民党伟纳说,垡头以前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和电影院,更别提剧场了,想看演出非得“进城”不可。有时候演出结束比较晚,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还得打车才行。她就盼着家附近能有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

  可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建设文化中心,如何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刚“上楼”的农民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内容亟须填充和提升,而商业小区里的居民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又相对比较高,不同的要求给了年轻的垡头文化中心出了难题,这座地上6层、地下3层,外观酷似黑色钻石的建筑里,到底应该装进去什么?

  一次台湾之旅让朝阳区文委副主任徐伟对文化中心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当时有一家人办丧事,缺桌椅板凳,就跑去社区的文化中心借,文化中心还帮着这家人组织悼念活动,这当时给我触动很大,这才是老百姓能用上的文化中心。”

  经过调研,垡头文化中心设置了图书馆、电影院等符合日常文化需求的设施,还有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多媒体数字空间等针对年轻人的现代文化空间。为了让老工人们有“怀

  旧”的场所,文化中心设置了工业遗址研习室,里面的老式饭盒、印有先进工作者字样的搪瓷杯,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捐献来的,让人知道这个居住区曾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重工业景象。而钢琴教室、音乐教室和艺术培训学校的设立,让家长们有了一个家门口就能让孩子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走进位于一层的“黑钻剧场”,这里并没有像常见的影院那样形成坡度,却像小剧场那样有着可以活动的排椅。徐伟说,这是为了便于居民使用这个场地:“做成坡度的剧场,多数居民只能在下面当观众,舞台还是留给少数人的,现在整个场地都是平的,这里就可以办展览,居民可以在这里搞社区活动,甚至谁家办喜事都能在这里举行。”

  变化:上啥项目,居民自己“点菜”

  垡头街道的工作人员曾经很纳闷,建一个文化中心,为什么要把这个街道所有的居委会主任全召集去开会讨论问题?有人当面问徐伟:“你找他们干什么?”

  徐伟召集居委会主任开会,来自于一个新名词“文化居委会”。垡头地区活动中心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共文化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其标志性举措就是“文化居委会”的建立。

  王四营、十八里店、黑庄户、南磨房、豆各庄和垡头“五乡一街”的100多个居委会主任和一些居民就是这个文化居委会的成员。“下一年这个文化中心搞什么活动,上什么项目,要由这个文化居委会说了算。”徐伟说。通过让居民自己决定项目,最大限度地迎合居民的文化需求,从“我演给你看”变为居民“点菜”。

  除了居民提出要求以外,文化中心也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比如“社区营造计划”,是要让现在越来越陌生的居民们在活动中熟识起来。成立“读书不输”居民读书小组,是让喜欢读书的居民有一个交流的空间。“改变赤膊上街行动”则是向大街上赤裸上身的居民免费发放文化衫,改变陋习。

  自我管理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志愿者的大范围介入。在垡头地区文化中心,你可能很难见到一名“正式”职工,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的志愿者,中心从活动组织安排、内部管理服务等工作都将交由社区志愿者完成。

  志愿者以自愿为前提,承担对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的设施维护管理。在志愿者劳动保障及待遇问题上,志愿服务达到“每月60小时工作时长”的要求,就能获得“一张公交一卡通、一顿午餐、一份补贴”的酬劳,即提供志愿者交通补助、餐饮及薪酬,中心还将向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证书,以作为对志愿者个人表现的认可。

  这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一位居民老大爷来这里参观,转了一圈下来后主动要求到这里当志愿者。他说:“我退休前在图书馆干了几十年,你们这里的图书我保证能负责管好。”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对志愿者的要求后,他表示完全可以接受,留下联系方式后高兴地走了。

  在徐伟眼中,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馆就是“唱歌跳舞”,成为一小部分文艺骨干的活动天地。而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绝不能复制文化馆的老路,“其实复制那一套非常容易,找一些文艺爱好者来排练、演出,但是我们是想让这个文化中心能跟更多的社区居民接触。”

  为了能从舞台走到居民中间,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将在社区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教居民做菜,并通过美食来介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此外还会教居民利用植物等布置窗台,打造社区中的风景线,让文化馆从“舞台”走向“窗台”,走到居民中间。

  未来:望京、劲松都有地区文化中心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只是个开始。

  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黄晓伟表示,接下来,香河园、望京、劲松等地区的居民都将有自己的地区文化中心。这些中心并非面面俱到“小而全”的公共文化设施,而是要强化特色功能和资源互补。虽然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但中心并非文化馆的复制,更不会削弱街乡文化中心的作用,而是在“区级——街道——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之外,根据地区实际以自己的方式运行。

  我这十年

  家门口的文化中心,我当志愿者

  ●党伟纳,女,28岁,垡头地区翠成馨园小区居民

  我是垡头地区最大的居住小区——翠成馨园小区的老居民了,别看翠成馨园小区是个新建的大型居住社区,以前垡头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文化设施,有时候挺想看电影,但是一想到还得长途跋涉,看电影的时间还没来回坐车的时间长,就没了兴趣。

  以前这里还没有什么体育健身设施,也没见过有人组织唱歌跳舞,晚上出来溜达感觉也不太安全。大概两三年前,小区里有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和小孩在那里活动,附近的公园也越修越漂亮,开始有人在那里组织合唱、跳舞什么的,不少人都愿意去公园里活动活动,参加文艺活动,这也算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吧。

  现在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建起来了,以后看书就不用去那么远了,看电影也方便了,听说里面有好几个放映厅,想看什么电影在家门口就看了。

  这个文化中心还有琴房,特别能吸引有孩子的家庭。现在学乐器的孩子很多,我们小区里就有很多,很多孩子学琴要周末跟着爸妈去很远的地方学,这回在家门口就能学了,方便的学习环境应该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还报名当了文化中心的志愿者,想通过我的服务,让街坊们能更好地享受文化设施。

  我看十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国民素质

  ●连玉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如果按照前10年城市化率平均增长速度计算,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至少有10到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由于城市人口快速无序膨胀,由此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就包括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巨大压力。

  对北京而言,包括更具体到朝阳区,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如何寻找新资源,如何盘活老资源,对文化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北京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发展目标之一。

  朝阳区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地区,在多年实践与创建推进中,坚持政府作为主导,在文化发展的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并对文化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同时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让政府组织的活动受到市场认可,让老百姓喜爱;此外还注重多元化文化供给,既有政府主办的活动,也有社会各方面和民间的活动共同来繁荣整个文化市场。

  朝阳的实践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都特征和朝阳特色,回应了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根本性、制度性问题,也在文化惠民利民方面作出贡献,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与示范引领意义。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饶沛 

  A08-A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