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上一篇

商业类图书

2012年11月0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荣氏百年》

  (杜博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2009年4月荣智健辞任中信泰富董事及主席时,他也许对一百年前曾祖荣熙泰“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遗训有了更深的体会。荣家,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在20世纪初崛,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都在中国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本书即是对荣氏家族百年经商积淀的回顾和梳理,探讨其繁荣、衰败的必然与偶然。同时,作者营造出一个更大的阅读空间,他将一个家族的命运融入中国的时代变迁之中,希望同样写出一部中华民族工商业百年变迁史。正如他在引言中写道:“个人、家族命运的波折,放大来看,不正是国运激流的微小漩涡吗?”

  《什么改变中国:中国改革的全景和路径》

  (张维迎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

  “什么改变中国”似乎是个过于宏大的问题,问题思路有点像“你幸福吗?”,让人很难给出标准答案。但作者说以此命名,既是想向人们解释过去,也是想激发人们思考未来。也许只有把宏大的问题解释清楚,我们做的具体事情才有所依凭。所以这本以作者接受的访谈为内容的书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模式论”和“改革失败论”两种社会思潮。作者认为这两者看似不同,本质却极其相似,即不相信市场逻辑、不承认普世价值。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未来很大部分取决于理念,只有把上述导致改革停滞的理念扭转过来,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宏大并不空泛,反而更具指导意义。

  《大数据》

  (涂子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详细诠释了数据技术变革,与权力合法性、执政正义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讲的都是美国的故事,但仍不难读出作者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怀,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说作为中国人,无论在哪里,心里永远存在对中国的关切,特别当自己身处别的国家,总是忍不住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祖国,并不自觉地衡量比较。但这种衡量比较给作者带来了焦虑,焦虑中国数据意识的淡薄,在他看来数据承载事实、承载民意,而相信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则是理性精神的一种表现。的确如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此快速,各种价值观不断涌入的情况下,这种理性精神也许是我们最需要习得的一部分。

  《善恶经济学》

  (托马斯·赛德拉切克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

  经济和爱、恨、善、恶有什么关系?也许你不知道,在独立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前,经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隶属于伦理学旗下,它当然和人类社会的种种情感、意识密不可分。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讲述经济学中的种种问题,笔调轻巧、生动。正如有评论指出“与其把它看做是一本经济学专业读物,不如当成一本西方神话宗教故事集,而经济学知识的渗透,更多的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惊喜彩蛋。没有公式没有计算,即便是一个文科生也能看得兴趣盎然。”

  《现在终结萧条》

  (保罗·克鲁格曼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

  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消息每天都在冲击报纸版面,大众难免被弄得灰心丧气,信心全无。好转的迹象迟迟不肯出现,我们是否应该坐以待毙,安于现状?本书的作者给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这样的场景我们曾经见过,也找到过解决的方法,我们缺乏的只是行动的意愿和勇气。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应对这场危机迄今为止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最终他信心百倍地指出了我们前面的道路,并发出了“现在终结萧条”的口号。我们也许应该相信这种乐观的论调,毕竟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头衔可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