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上一篇

社科类图书

2012年11月0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曾经的辉煌》

  (托马斯·弗里德曼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9月)

  作者认为,美国政府当前面临四大危机:全球化、IT科技革命、债台高筑,及能源过度使用。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这些议题视若无睹。而当今中国在教育、工业、科技的崛起,都一再提醒美国“也曾拥有如此光荣”,并显示美国当今政治体系及核心价值的崩溃。尽管如此,弗里德曼深信,只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就会找到让美国克服当前危机的方式,让美国重返辉煌时代。弗里德曼的乐观,究竟是其爱国情绪使然,还是出于其对美国制度自我纠错能力的信任?这个问题有待时间来验证。

  《农民公民权研究》

  (张英洪著,九州出版社,2012年9月)

  本书是农民问题的研究杰作。为写作本书,作者自费30余万元,历时三年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从历史进程入手,选择具体案例对农民公民权进行考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研究认为,农民的贫困和大饥荒,往往是权利缺乏所导致。张英洪用扎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从政治学角度印证了森的观点。在他看来,使每个农民在职业上享有完整的土地权,在身份上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利,“中国也许就只有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的农民,而不再有恼人的农民问题。”

  《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

  (卢汉超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

  一本有趣的学术著作。卢汉超揭示,乞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乞丐”一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并在青铜器的文字中继续使用,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关于在公共场合乞讨的文字记录,现代汉语中的“乞丐”一词在宋代即已经出现。虽然在一般民众心目中,乞讨绝对是一件可耻的事,但中国乞丐有一种顽固向上的自信力,将贫困视作漫漫人生长途中的一种暂时落魄,如朱元璋曾乞讨三年之久;毛泽东和同学萧瑜乞讨徒步走完湖南五个县;彭德怀被贫困所逼出门讨饭……作者以学术的深度,揭示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合理性。

  《倒转红轮》

  (金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作者以倒叙的手法,由近及远,从索尔仁尼琴、高尔基开始,追溯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他们走过的道路。俄国知识分子经历的曲折,在中国知识分子这里构成了同样的困扰。可以说,读懂了俄罗斯知识分子,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因如此,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事实上,它确实能在诸多方面为读者带来启发性思考,诸如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关注当下和回归自我内心等等。

  《人文学习之声》

  (欧克肖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7月)

  本书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和作家迈克尔·欧克肖特有关教育的论文集。针对西方教育的诸种弊病,尤其是大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功利化”的危机,欧克肖特诉诸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来阐释什么是真正的教与学,大学应当如何注重使学生享受“闲暇”,培养学生不断向上追寻的心灵。此外,欧克肖特还探讨了如何在追求人文的政治传统中开展政治教育,反对观念先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大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功利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或许比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背景下,此书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均引人深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