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领军人物
陈媛媛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1993年,陈媛媛女士与其家人共同创建北京市私立君谊中学,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私立中学之一。1997年创建北京市海淀区星星学校(现名北京市海淀区崛起实验学校)。2001年设星星学校南校区即北京市大兴区星星学校。同年海淀、大兴小星星双语艺术幼儿园开园。2005年创建君谊星星教育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陈纳
君谊星星教育集团高中国际部负责人。
2000年被选为中国9名大使中的一员,被联合国秘书长授予“世界青少年和平大使”称号。2005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经济数学专业。
2005年,任君谊星星教育咨询公司董事,参与运营并管理公司赴美、加等留学项目。2009-2012就职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参与并完成我国众多行业代表企业的项目建议书撰写、项目估值模型搭建、企业资产合并及重组、海外并购及国内A股上市等工作。2012年5月,正式进入君谊星星教育集团董事会。
陈媛媛 我们是最早一批民办学校
新京报:到明年,君谊中学就建校20年了,这里面,一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跟大家分享。
陈媛媛:是的,时间真快!20年前君谊中学还是培训学校——宜文文化补习学校,创建于1982年。
我们从事教育,也是前缘所定,我的母亲段君宜是段祺瑞的曾孙女,段祺瑞曾有遗训,段氏后人不从政,皆从事医疗、教育。我父母二人都是老师,也算是秉承遗训。
1982年,我的父母创办了宜文文化补习学校,当时,社会上类似的学校很少,因此学校发展得非常好,培训科目多种多样,烹饪、汽修、英文、艺术、自考等等,都有涉猎。随着办学的深入,我父母开始觉得学校应该走正规化道路,因此萌生了开办正规中学的想法。20年来,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懵懂到成熟……既有成功培养一届届毕业生的成就感,也有挫折和曲折。因为我们是最早的一批民办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回想起来,还是有颇多感慨的。
新京报:君谊的历史也是北京民办教育这么多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您能谈谈君谊中学的创办经历吗?
陈媛媛:君谊中学的创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993年,国家允许个人举办学历教育。那个时候想上高中大学的人远远多于考上高中的人,高中的竞争就非常激烈,别说大学了。于是我母亲就提出申请,因为我们有宜文文化补习学校的办学经历,所以办学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同年9月君谊中学开班招生,我们学校的历史也就从此真正开始了。
段祺瑞的后人在北京办学,这个事情当时挺轰动,不少外媒都来采访报道,香港的大公报,还有美国和法国的通讯社都做了相关报道。这说明我们国家真正开放了,开始重视民间资本,给民办学校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这20年来,君谊中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走市场化的道路,民办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我们能坚持走下来,还是要感谢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扶植政策。应该说,君谊中学办学的20年,也是国家政策逐渐正规化、法制法规健全化的20年,市场公平化的20年。只有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才能给我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新京报:君谊中学开创了不少民办教育的先河,当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你怎样去应对?
陈媛媛:开始问题很多,比如,在当时我们只能找公办校的退休老师,而且几乎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我们以为只要有重点中学的好老师来教学,学生就一定没问题。但是第一次参加朝阳区的统考,只有两个人及格。我们做了深入调查才发现,重点中学的老师起点高,学生听不懂。因此我意识到,要让学生学到东西,就要找合适的老师来讲课,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都是培养自己的教师,为此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君谊星星教育科研中心”,负责教师团队的培养和教育科研项目的研发。
还有一个事情印象很深刻。1995年,我们第一次组织了50多名学生去美国做短期交流,这是当时北京第一个私立学校去国外交流的项目。因为人数众多,最后找到公安部和教育部的外事部门批准,才顺利成行。不过从那以后,君谊中学打开了向美国输送学生的大门。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专业的留学班,负责学生留学项目,和美国的玛瑞埃塔大学有直升合作,还开展了美国高中大学连读项目。
新京报:作为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私立学校,君谊中学还为学生设置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陈媛媛:君谊中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市场“逼”出来的。我们一开始专心致志地做普通高考,但是拼不过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优势是灵活,当时美术高考升温,我们适时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校内试办了高考美术小组,效果非常好。于是我们大胆前进,在美术小组的基础上开发高考美术班。
随着高考制度的灵活与变化,我们又开发了传媒类的高考班,帮助学生开展播音主持、表演、编导、摄影摄像等专业的培训与辅导。
此外还开展了篮球体育专业的高考辅导。目前,在校学生中,就读普通高中的有65%,特长和出国的学生有35%。
我们还在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们都愿意尝试。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
陈纳 从高中毕业就想从事教育
新京报:大家对君谊中学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一个教育世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当年您从母亲手中接过君谊的重担,现在您又开始培养自己的女儿。陈纳从美国名校毕业,她愿意做您的助手吗?
陈媛媛:孩子大学毕业后曾在投资公司工作了3年,我当时是希望她在外面多多锻炼和体验,为回来接班做好准备。至于她内心的想法,这个我说了不算,最好还是让陈纳自己来回答。
陈纳:说实话,做教育,我们家族有平台,毕竟不是从零开始。而且,家里这种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对我的影响比什么都大。我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每天从听到起床铃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从小就看到姥姥姥爷在学校处理各种问题,跟老师沟通,找学生谈话,学校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了,这就是我的家。所以当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进班讲话的时候,完全不用打草稿,那种感觉特别自然,渗透在自己生活的点滴中。
新京报:对于你面对的教育工作,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创意贡献给学校?
陈纳:在我看来,我们的重要优势就是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有教育咨询服务,有培训,整个的衔接很专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服务。而且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学生的需要,他的英语弱项在哪里,怎样补习提高更快,从全日制到补习辅导,君谊都可以完成,家长也更加放心。这完全是集团内部的一种无缝的对接。
另外,我还希望在四川省等尤其重视教育发展的地方,做君谊的连锁学校,为那里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新京报:刚刚进入学校就想了这么多好的创意,很不简单。
陈纳:其实也不是,我从18岁高中毕业的时候就特别想从事教育,也尝试过做一些事情,当时我把自己高中(北京四中)的老师们邀请来,组织大型免费的讲座,家长对讲座内容满意了,再来报名我们的培训班,那个培训班效果很不错,后来我把那次挣来的钱给君谊中学买了空调。
我想,我自己很荣幸接受了最优质的、一流的教育,我也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教育带给更多的学生。
展 望
民办教育经历了2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走上了正规化、市场化的道路,随着广大家长对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民办教育最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精品化、特色化。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