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领军人物
李永新
中公教育集团创始人、现任CEO、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带领其团队研发出版中国第一套系列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教材,首创科学、完备、系统、实战的公务员录用笔试和面试课程体系。十余年来不断创新,始终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报名人数可能会继续下降
新京报: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前两年相比变化较大,公务员考试是真的降温了吗?
李永新:从现在和未来的国考发展来看,“趋稳”一定是主要的特点,准考生们将越来越明确自己是否报考和报考什么职位,很难再出现大幅度增长,而弃考人数也将逐渐减少,报名将会越来越理性。未来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可能继续下降,但跌幅不会很大。报名人数的多少会受招录人数直接影响,但平均竞争比将稳定在40∶1-50∶1之间。
具体从数据来说,2010年无疑是国考热度的顶峰,按照报名总人数与招录人数之比计算,平均竞争比为93∶1,因此一度有公务员考试“百里挑一”的说法。从这个比例来说,去年国考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的比例约为72∶1,今年报名截止当日的数据为66∶1,即使算上后面两天陆续通过审核的人数,也大约和去年持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温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与实际考试人数相差很多,每年都有约1/3的报名考生选择弃考。以2012年度为例,报名总人数为130万人,而实际考试人数仅为96万人,弃考人数超过50万,实际平均竞争比约为53:1。而今年,从报名伊始就因为职位描述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众多网友喊出“最苦金饭碗”的口号之后,还能够坚持报考的考生,往往是考试意愿较为强烈,弃考可能性较小的。因此已通过审核的考生,接下来一定要尽快投入备考。
新京报:你提到考试的成熟和考生的理性,能否具体谈下?
李永新:从近几年的考试公告和大纲可以看出,所有的表述都更加科学,变化更少趋势更稳,对于职位的描述也更加具体和详细。从报考来看,以前,官方是不公布报名的详细数据的,但从去年开始披露这些数据。今年数据公布得更加详细和及时,也反映出官方工作效率的提高。去年开始,公务员局开始做宣讲会,直接到大学里面去和一些准考生们面对面交流政策和考试相关信息。可以说,从公告、大纲、考试内容和招考流程,以及考试前后的措施、信息公开等,都说明公务员考试日趋成熟。
从社会认知来看,早期公务员考试大家觉得就是过场,最终是否录取还是要依靠关系,现在虽然依然有这种现象存在,但是社会大众越来越认识到考试的公正性,尤其是在媒体的关注和引导下,还有那些实际参与考试的考生和他们周围的所有事情。所以,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跟整个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很多考生认为,考试是面向所有人的,这样的公开召开,给了他们中间许多人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热门职位条件都非常宽松
新京报:今年媒体一大关注点在于很多想不到的职位竟然成为热门职位。
李永新:2013年国考报名过程中,最令人关注的职位莫过于来自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两个火爆职位。实际上,每年的“最热”职位出现,都有较强的偶然性,但这种看似“爆冷”的背后,有着明显的特点。之前有媒体采访了最热职位的招考部门领导,他们也谈到,原来有较多限制时招录人员有困难,今年为了吸引人才放宽条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一旦关注这些职位就会发现,基本上排名靠前的热门职位条件都非常宽松,首先是在学历专业基层工作经历这些硬指标上不做要求,扩大了报考人群,也大多没有其他附加条件或增设考试。那么这些职位里面,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职位,则成为受到追捧的热门职位。所不同的是:早期这类职位往往吸引对考试较为盲目的图省事考生,现在吸引的多是空有报考意愿,但难以选择合适职位的考生。考生对职位的考量也很细致。比如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的车站派出所民警一职,要求“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处管辖白音芒来地区从事车站治安管理工作,经常加班,较适合男性,最低服务期5年(含试用期)。”我们上百度一搜,发现所有关于这个地区的问题都是在10月15日国考报名开始之后提出的。原来考生往往去关注一些热门系统,如海关和税务,现在更加关注职位本身。今年无人报考的职位有1/3是税务系统,而往年往往被认为传统“冷门”的地震局也有职位成为热门职位之一。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最热职位,即使依然会具有条件较为宽松,报考人群更多这一特点,但也会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态势,考生也会更多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能报考的,也适合的职位。
新京报:今后国考走向如何?
李永新:我们的看法是,这场考试应该被还原成一场考试或招聘。比如公务员局做校园宣讲,宣讲形式和内容跟许多企业都一样,一些部委的参会代表也大谈各部门的优势吸引考生。再如今年大家说“最苦金饭碗”,其实那些相关职位的工作情况一直都是这样,如需要经常加班,工作地点较为艰苦,不提供住房等。现在的公务员工作,早已不是有些人想象中“一杯茶一张报纸过一天”了,而在招考条件中明确这些要求,就是为了能招到更合适的人才,而避免因为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导致入职之后工作热情降低、影响工作的稳定性。未来,从“冷热”来看,将会是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当然,招考部门、考试本身、考生、大众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了解考试,整个招考工作也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学性。
展 望
公考培训目前行业内的大型机构很少,但是因为行业门槛已非常高,暂时来讲,很难再形成很大的机构。短期内,因为政策和监管等多方面问题,行业内良莠不齐的现象会依然存在,但有诚信的机构将致力于切实努力帮助学员通过考试,并且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王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