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教育十年回顾之就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6:教育十年回顾之就业

高校扩招后公考、创业成热潮

2012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见证人:张永生
中公教育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1999年,国内开始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二次大规模高校扩招。高校扩招十余年,使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但同时也出现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每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和高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择业也更加理性,公务员和国企作为最稳定的工作,备受大学生青睐。不少大学生也选择逃离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王荟

  事件1 公务员考试成第一大考

  公务员考试大概分为几个阶段。从中央国家机关统一公开招考公务员开始,2001年到2005年,算起步阶段,那个时候公考还比较淡,一年报考人数只有两三万人。当时“逢进必考”的原则和公开招考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刚刚被考生了解,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有一个探索和磨合期,社会对公考制度的认知有限;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还没有大范围铺开,公务员的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太强。

  2006年之后,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热起来,公考培训行业也进入了成熟和黄金时期。《公务员法》的颁发实施,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规范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一方面,从生源角度看,大学扩招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公考作为一个考上就可以就业的考试,竞争力是其他考试不可替代的;从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来看,随着“阳光工资”的实施及连续几轮制度化的加薪,公务员待遇不断改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走低的背景下,公务员没有失业之忧,社保不用自己买单且替代率比其他行业和社会成员更高,使这份职业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在这几种因素的作用下,公考报名人数大幅度增长,对于培训的需求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逐渐成熟。

  2009年和2010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是93:1,达到了一个高峰。2013年国考最热的职位,重庆合川的一个统计局调查队的职位达到了“万里挑一”,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当今公务员考试的热度。现在,无论公考还是公考培训,其关注者的范围都已超越了学生和在职报考群体,而受到从学术界、教育界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每年百万人参考、淘汰率高达98%的形势下,不少应届生和在职考生也逐渐意识到公考的残酷性,机会渺茫,其报考心理逐渐回归理性。从近年来报名数有十万级的递增,而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不断回落可以看出,大多数考生并没有盲目去追捧公考,而是把这个职业作为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事件2 大学生自主创业掀热潮

  ★见证人:路军,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人社部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创业大赛被纳入团中央挑战杯大赛系统,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程。

  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并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户籍、社保等方面予以照顾。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始全面推进高校系统创业教育规范化。

  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很多具体优惠政策,实实在在惠及大学生创业者。

  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十年激荡,中国大学生创业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及,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已逐步走上正轨,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就斐然。

  事件3 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

  ★见证人:苏栋,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近十年,随着大学扩招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题。伴随这一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局面:一是数以百万计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对整个就业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出现了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无法就业的情况;二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带动了全国各类型企业校园招聘的热潮;三是各个地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措施,加强了引才力度。

  伴随就业难问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最倾向的单位,从十年前的外资企业,变为如今的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知名民企,选择更加多元化。对于就业区域,十年前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在京沪、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今,传统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省会城市、新兴经济发达城市等都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比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在下降,大学生择业更加理性。

  ■ 潮流词

  国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10-11月份,简称“国考”。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加,国考报名人数逐年上升。

  最苦金饭碗

  今年国考报名启动后,国家公务员考试具体职位表公布。职位表上一半岗位都加了“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条件艰苦”等条件限制或描述,网友感慨,公务员工作是最苦金饭碗。

  “四大”

  指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本世纪初,以四大为代表的外企因其高工资、高福利,又带着“洋儿味”,而被国内大学生追捧。如今“四大”在大学生眼中仍然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随着国企崛起,其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逃离“北上广”

  北上广这三个超一线大城市一直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因为这里有着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文化环境、众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但同时这里也有着昂贵的房租、拥堵的交通和钢筋水泥背后的冷漠。随着这些城市容量的日益饱和以及政府的各种限制性或引导性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北上广之外的城市去发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