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军人物
马江伟
学而思智康1对1事业部总经理。硕士研究生毕业,2001年开始做家教,投身课外辅导行业。2005年加入学而思,成为兼职数学教师,并且参与了讲义编写工作。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入职学而思,2008年成为高中部第一代老师,历任年级主管、高中部主任、学科副总。2010年4月担任学而思培优事业部深圳分校校长,2012年起全面负责智康1对1事业部的管理工作。
让学生每周3小时收获学习兴趣
新京报:你认为过去十年来,在课外辅导行业哪个事件或节点对行业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马江伟:新东方的上市在业界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它引发了资本带着人才大量涌入辅导行业的现象。同时在新东方上市这个时间点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东西挺好做的,最终导致整个教育行业的门槛变低了。如果我们查大大小小辅导机构的创始人,有的可能原来做房地产的,甚至其他行业的。有一个教授曾开玩笑说,修自行车的也可以做培训学校。而门槛低导致了辅导机构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大量培训学校。
除新东方外,学而思也引领了行业的方向,比如学而思之前课外辅导都是大班教学,学而思是最早做小班教学的;学而思允许家长旁听,让整个产品更透明;学而思还可以全额退费,这在之前的培训行业里是不允许的。包括在学而思框架下诞生的智康1对1,也是全国1对1行业里第一个允许退费的。在这些方面,学而思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新京报:很多辅导机构以高分学生或考上清华、北大学生数量做宣传,你怎么看?你又怎么看待课外辅导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马江伟: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孩子优不优秀,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一家辅导机构对孩子成绩的贡献我想也就占10%-20%,所以我们不做也不建议做这样的宣传。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的观点是以学校为主,课外辅导只是辅助和补充,它可以帮你解决的是你长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以高考为例,学校更容易解决的是一个孩子从0分到90分的过程,培训机构更擅长帮你解决的是90分到120分的过程,而对于尖子生,能帮你解决的是140到145分的过程,提高这5分可能要花6个小时,但它是最后关键的5分。
一周有168个小时,一个孩子一周可能要学三个小时的辅导班,差不多就是2%的时间,这2%到底能对学生做多少贡献,这曾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事。后来我们想透了,怎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才是辅导机构最应关注的。学而思现在把教育理念重新沉淀了,就叫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
我们希望机构老师教完后,孩子学习好,但更让我们兴奋的是,这个孩子上完课会说很有意思,我很喜欢学,这个功劳是远远大于提升知识的。我们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多是要教孩子思考。我认为如果辅导机构做不了这些事,它的意义就不是特别大了。
“1对1”也需回归教育本质
新京报:智康1对1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
马江伟:智康1对1是2007年成立的,当时学而思在北京的口碑还可以,而且拥有大量的优秀老师和沉淀了多年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料。这就使得智康1对1成立的内核已经有一些内容。同时,当时学生对1对1确实有很大需求,因为有的学生觉得小班教学的效率太低了,他们需要更有针对性、高效的辅导方式。智康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
智康1对1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2007年到2010年,我们选择在北京摸索,包括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2010年之后在觉得我们的产品还可以的情况下,我们去上海进行了第一个城市的扩张,直到2011年选择了剩下的8个城市,也是分两批次去的。目前我们在全国只有这10个学校,不愿意再着急扩,我们还是想回归教育的本质,把教学产品做得更好一些。
新京报:目前1对1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需求?
马江伟:先说需求,家长和孩子对学习成绩的渴望还是很强的,但大家可能有些着急,比如想快速提升等。更重要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孩子的时间更宝贵,一些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会更愿意选择1对1这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有1对1的模式基本成型了。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传统的1对1机构更像服务公司,而非教育公司。服务公司可能会非常重视市场宣传,重视前期的营销。一家机构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于我们来说,更愿意把整个资源投在教师和教学研发上。
此外,这个行业碰到了一个困难,就是入行门槛低,机构数量越来越多之后,竞争会很激烈,这造成整个1对1行业的口碑会有稀释和下降。凡是重视宣传和销售的行业,就会导致目标客户越来越不相信你。信任缺失在这个行业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新京报:结合行业现状,你觉得怎么使1对1行业良性发展下去?
马江伟:我觉得这个行业要更多回归教育本质,用心做教育。注重教学,更多的资源投向于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减少所谓的宣传,慢慢扩张。其实做教育真的是良心活儿,说实话,我们现在做教育都很忧虑,真怕做不好。因为一个孩子,不仅是他自己的未来,他的背后更有一个家庭的命运。
展 望
短期来说,1对1行业会进入一个平缓发展的阶段,同时随着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机构的数量可能会得以控制。在未来可能会形成少数正规的机构,做得更强、更大一些。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机构,才可能做长远。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