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文娱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文娱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专访艺术家李象群

798 应该纯粹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李象群是最早进驻798直到现在也还留守在这里的艺术家。

  艺术家身份之外,李象群还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于是,艺术界更多地在谈论他“用手指抚摸历史”的艺术创作理念,而公众则对他曾呼吁保留798艺术园区这一保护人士的身份更感兴趣。这让李象群自己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日前,李象群从艺34年来的首次大型个展“行人”从中国美术馆移师到798零艺术中心展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李象群讲述了自己对雕塑艺术的迷恋,因为“有一种灵魂的存在”。同时这位798艺术区发展的见证者对798艺术区的发展也提出警醒:798千万别变成工艺美术大院。

  ■ 人物名片

  李象群

  雕塑艺术家。1961生于哈尔滨。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象群将“新人文主义”理念融入其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雕塑代表作品主要有:《永恒的运转》《接力者》《山秀》《堆云·堆雪》等。作品《山秀》以唯一的一个满票获得了“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奖”。李象群也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填补了该奖项在亚洲55年的空白。2011年,《莫唯》获第48届英国肖像雕塑协会年度展最高奖项弗瑞克里奖。除当代雕塑作品之外,李象群还创作大量红色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伟人肖像作品。

  做雕塑 每个人都可以对历史进行审视

  新京报:你原来学的是绘画,怎么转到雕塑上的?

  李象群:上大学时,雕塑系招生不够,就把我拉过去。他们说,学了雕塑,可以从立体回到平面,这不是如虎添翼吗?我就觉得学一学也不是坏事。

  没想到学了雕塑以后,觉得有一大好处,它能直接释放自己。雕塑是用手去抓,汗水、泥水融在一起,有激情在里面,从中我也触摸了历史。在雕塑创作时,你的想象和状态旁人是不能理解的,你觉得这(雕塑作品)已经是有生命的东西了。这与机器加工不一样,你会感到一种灵魂的存在。

  新京报:雕塑让你触摸到了历史,你的创作理念也是“用手指抚摸历史”,这次展出的新作《大紫禁城》和代表作《堆云·堆雪》都可以说是你这一理念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你对历史的解读很不一样。

  李象群:我在创作中之所以提“用手指抚摸历史”的创作理念,是希望个人能体验到自己对历史的感悟。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历史进行审视、提问,要懂得人性、懂得真爱。个人对历史要有自我的理解,而不是通常既定式的。由此,我的艺术通常都是我所看到的、所认知的,而不是通过书本中所看到的。

  新京报:我们看到你的创作中有很写实的,也有很观念、前卫的。你怎么把握写实和前卫的关系?

  李象群:事实上,我创作领袖人物题材表现手法是写实,但都是从我个人角度去解读的,我都是将其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人的平等这种状态是我在“文革”时就渴望的。那时我就在想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平等、互相尊重?所以在创作伟人雕像时,我是觉得他跟我一样都是人,都有爱和恨,都有尊严。

  留守798 应该给它一个纯粹的环境

  新京报:你曾提交过《保护一个老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一个正在发展的文化区》等多项议案,多方奔走呼吁为798艺术园区的保留及发展作出了努力。那怎么看现在许多艺术家走了,画廊、时尚机构介入多了的现状?

  李象群:与我们当时的估计相比,现在的798可能走得更快了点。当时在我们设想中,艺术机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是并存的。而且来798的更多的是关心艺术的人。然后,随着社会关注和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市民。没想到最后来旅游的这一群体成为大多数。这一步来得太早了点。

  现在艺术家工作室越来越少,都将工作室建成一个个艺术机构了。这与房租有关,也与大环境有关。现在798的艺术工作室其实是一种奢侈。因为现在的租金相当于写字楼。同时798本来就属于开放性、外向型的艺术区域。艺术家间的交流肯定会减少,是画廊和画商之间的交流。

  新京报:从最初进驻798直到现在,你留守的原因是什么?

  李象群:在这我能辨别出我是谁。在清华我是体制内的教师。798是社会,能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我把自己分成四个阶段,鲁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798。我最大的转变是在798的时候,一开始走进798时,我发现自己,是从零开始的,需要一步步地站立起来。所以我那个空间是零艺术中心。

  新京报:你理想中798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

  李象群:798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区域,应该给它一个纯粹的环境。我希望管理不要罩着它,而是让其自由发展。798的未来发展不应该像秀水一条街,现在秀水街都变成秀水商场了,都是一个个规范的小屋子。798千万别变成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大楼,或者成为798工艺美术大院。

  ■ 我看798

  过去

  当时的798是一个世外桃源、乌托邦。我们在这里,全是个人的释放,你在门外边大喊大叫全由你自己,这是一个释放自我的环境。

  现在

  现在则不是,有一种无形的限制。不像原来那么纯粹,现在是一个公众环境。大部分的人是来看热闹的。但事实上,对普通观众来说,798又没有真正做到艺术普及。

  未来

  798是自发成长出来的,它的成长、发展或将来的消失,都没关系,主要是要根据其自身规律来走。在管理上不要刻意强求拔苗助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本报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