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福清
2003年,陈福清调研摸索在当地建立工资协商机制,最终代表浙江温岭新河镇羊毛衫行业职工,与企业协商谈判签订工资协商协议书。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推广温岭经验;2009年,全总下发文件,在全国开始推广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同题问答
1.这十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得到了很多荣誉。
2.这十年,最美好的事儿是什么?最不愿回忆(看到)的是什么?
2003年工资协商结束后,工人说,“现在可以明明白白做工,清清楚楚拿钱。”蛮感动的。
最不愿看到,还是有不少企业不理解工资协商,不愿意谈。
3.未来十年,你对个人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将来即使不做工会工作,还是要帮工会出出点子。
4.未来十年,你对国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工资协商,要呼吁国家立法给予保障。
陈福清,这个名字已经和“工资协商”联系到了一起的老人,笑言自己是“老来红”。
1998年下岗,成为工会“临时工”,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成为全国典型。今年62岁的陈福清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他热爱工作、珍视荣誉,也知道荣誉意味着更多的担当与责任。
工人上访率如今为零
今年9月,陈福清正式卸去了温岭市新河镇工会常务副主席的职务。按常理,这算是退休了。不过工会、镇上的领导都挽留他,说工会离不了老陈。
陈福清说,自己搞工资协商10年,做工会工作32年。“有感情,哪能说走就走。”
就这样,老陈还是留下了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工会主席的头衔。待遇上算是退休,但该做的工作照样得做。
镇上的工人有四五万名,可工会人手少,很多都是兼职,像老陈这样专职做工会的并不多。陈福清算了算,自己一天跑一家,3年才能把镇上所有的这些企业跑过来。而企业厂区大都分布在镇上方圆三四公里的道路周边,自行车就成了老陈必备的交通工具,这一骑就是10年。自行车已骑坏了两辆,如今已是第三辆了。
温岭是浙江东南沿海一个县级市,尽管人口不过123万,但却有企业两万多家。所属的新河镇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羊毛衫加工作坊。到2002年时,劳资纠纷呈上升趋势。这时候,工会就成了调解纠纷、缓和矛盾的重要力量。陈福清没想到,自己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
长达数月的入户走访、前期调研,多次协商协调。最终,2003年8月8日,在当地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委员会主持下,陈福清代表12000多名职工与行业协会签订了《新河镇长屿羊毛衫行业职工工资(工价)协商协议书》。
“以后每年,这样的协商都会举行一次,工人工资每年能增长10%左右。2003年当地因工资问题上访有17批次120人,可从2006年至今,上访率为零,工人、企业,政府来说,实现了三赢。”陈福清说。
2002年,当地的工人最低工资612元,2003年第一次工资协商后,最低工资达到了800元。而到现在这个数字已增长到1600元。
法律保障才有底气
老陈是闲不住的人,工会做了十年,他也琢磨了十年。陈福清认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做工会工作的重要保障。
2003年最初搞协商的时候,企业不支持,他请党委领导出面,做民主恳谈。工会自身缺少监督手段。为此,新河镇成立了工资集体协商领导监督小组,组长由当地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镇长担任。小组成员包括了当地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有了这个监督小组,也就有效地保证了工资协商的落实。随着协商机制的建立,企业老板渐渐理解接受了这种模式。
陈福清认为,工会还是缺乏底气,工资协商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建立一套法律保障机制,从立法的层面确立工资协商的机制、模式。他说,自己现在还有精力,想更多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工资协商,加大相关的立法保障。
新京报记者 韩宇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