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报国十年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76:报国十年特刊
下一篇

简光洲 一如既往的坚持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气质儒雅的简光洲曾说,“我想做国外那种白发苍苍的记者,如果环境允许。”

  又有人执著地打报社电话找到他,说有重要事情反映。

  2008年那场著名的三聚氰胺风波后,每天都有人向他诉说冤屈。很多时候,苦主说,只能面谈。他们相信他这个“良心记者”。

  苦主们找的是简光洲,原《东方早报》记者。

  作为记者,决定介入一个新闻事件前,他需要考虑这件事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是否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

  虽然“出了名”,但他还是一名靠码字吃饭的记者,要还房贷,要养活刚出生的孩子。

  一位老人多次打电话要简光洲去采访,他反映的是1952年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简光洲去了老人家,聊了一下午,老人希望他能写个信,想办法给温家宝总理。

  他害怕拒绝别人,怕他们失望,遇到再想让他“联系温家宝”的人,他会歉疚,会问“你有什么更直接的困难”。

  面对一个把躺椅当床睡了几十年的老人,奇特的诉求让简光洲无法回答,他提出送老人一张床。

  公众给予他的期待,和现实中他无力解决的一桩桩事件,几乎成了两股撕裂的力。

  他想起2003年,他30岁,来到刚创刊的东方早报,“那会儿只想着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他的微博上,截至11月4日15时36分,有62477个粉丝。

  微博头像里的简光洲,一条白色围巾裹住口鼻耳朵,只露一双眼睛。

  9月3日,简光洲在微博上证实了离职的消息。

  “在一线干了10年,说实话,年轻的记者对我有压力。”他记得有次采访,同行有个年轻记者,指着他对别人说,怎么这么老还在做记者?

  “我想做国外那种白发苍苍的记者,如果环境允许。”简光洲沉默了一会说。

  简光洲说,他希望能继续充电读个博士;写一本多年来未完成的媒体批评方面的书;成立“独立记者调查写作计划”的NGO。

  简光洲受过不少挫折,但他喜欢尼采的一句话,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失望并不代表绝望,离开并不意味着隔绝,无论以何种方式,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坚持。” 新京报记者 张永生

  简光洲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地震”。《东方早报》调查记者简光洲率先实名报道该事件。今年9月,39岁的简光洲从《东方早报》离职。

  同题问答

  1.这十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己对前进的中国、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

  2.这十年,最美好的事儿是什么?最不愿回忆(看到)的是什么?

  最美好的是我们记者所作的报道,对社会有推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调查记者太多,调查记者太多,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太多,有那么多的问题让我们去扒粪,我常说,我宁愿失业。

  3.未来十年,你对个人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我是希望在中国的变化中,能看到我们每个人努力的身影,不希望看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脱节,包括我自己。

  4.未来十年,你对国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希望国家有改革的勇气,过去30年,我们所做的改革卓有成效,希望我们的国家有能力有勇气去做更大的变革,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