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报国十年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107:报国十年特刊
下一篇

郑欣淼 所有故宫人都会记住去年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02年10月10日,郑欣淼正式到故宫报到,而这天也是故宫博物院77周岁生日。他不曾想到,与故宫的缘分一结就是近10年。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2002年,在做了3年零9个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后,时年55岁的郑欣淼升任文化部副部长,同时执掌已11年空缺掌门人的“国宝”单位——故宫。

  在郑欣淼上任的第八天,此前颇具争议的故宫百年大修,启动了第一个试点工程——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程开工。2004年,世人目光再次落在武英殿时,那里已立起脚手架,争议、担忧、期待随之而来。故宫大修是不是要为了奥运会赶进度,是外界疑问之一。

  “社会上很多人附和这种说法,但真的不是这样。”郑欣淼回忆,“孙家正部长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事,可以让故宫改变修缮进度为它服务。谁都不能拿这个来衡量你郑欣淼的政绩。”

  依照实际需要确定时间表,不赶时间,但求落实,也是郑欣淼在故宫文物清理上所持的态度。“2004年故宫各部门上报各自清理需要的时间,最长的需要7年,因此我们就把文物清理的时间定为7年。”

  清理文物时,郑欣淼提出,看文物不能只看市场价值,要重视它的文化内涵。观念的转变,使这次文物清理有了新收获。20万件古籍和20万块印书的书版,过去被打入另册的戏装盔头和靴子,都被纳入到文物统计中。

  基于对故宫文物的认识,郑欣淼在2003年首次提出“故宫学”的概念。这个新名词又引发争议,郑欣淼很淡定,“故宫学的研究和任何一项研究一样,不是轰轰烈烈的,而需要实实在在地推动。”他把故宫学概括成12个字:大文物、大故宫、联系性、整体性。

  在郑欣淼心中,两岸故宫血脉相连,合作交流乃是历史潮流。2009年,郑欣淼终于促成两岸故宫的首度合作展览。“有人说,台北故宫的文物来不了大陆,北京故宫不断借给,吃亏吗?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产,不存在吃亏问题,也坚信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到紫禁城展出。”

  去年2011年故宫的“多重门”,一度将郑欣淼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失盗问题、瓷盘破损问题,这就是责任问题,还有一些属于管理上的漏洞,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但却出现了,大家批评、质疑,这些都是在情理之中;当然,也有一些属于多重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故宫产生的误解。”

  经历过舆论风暴洗礼,郑欣淼和故宫人终须从阴影中走出来。“大家对故宫的关注,既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力量。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我们所承担的工作绝不仅属于我们个人,而承载着社会的巨大期待。”

  风暴之后,故宫也在反思与媒体的关系。故宫一贯不善于跟媒体打交道,“作家韩少功就曾经批评故宫的表达像‘皇帝诏曰’,对外界说的一些话太硬。”郑欣淼说:“也可能是过去听好话听得多,对于突然的批评,应对不力。有的事虽已认识到错误,并采取了措施,但未能及时在网上披露公开,错失时机。”

  如今,再度回想那一年,郑欣淼早已平和面对:“换个角度看,去年的事情,对于故宫长远的发展必有作用,所有故宫人都会记住去年。”

  郑欣淼嗜书。工作之外的郑欣淼还醉心于古体诗词创作,与台北故宫前院长秦孝仪先生相识,就是古体诗牵线。在越来越格式化的现代生活中,写诗是这个每天被各种事物缠身的院长的独特放松方式。

  卸下故宫院长的担子,郑欣淼如今在陟山门街上一处小院安顿下来,这里正对回归故宫不久的大高玄殿。乡音无改的郑欣淼——这个性格豪爽开朗的西北人,终于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他所热爱的故宫研究和诗词创作中。而身兼紫禁城学会会长、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他,也会经常现身于与故宫相关的各类活动中。

  这种生活,犹如他的诗中所说“退食应非袖手时”,但凡有一份光热,就要发挥一份力量,协助故宫更好地发展。“故宫的价值仍在生成中。”郑欣淼如是说。 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郑欣淼

  2011年,从疏于防范的“失窃门”,到锦旗写错的“错字门”,再到损坏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的“瓷盘门”,故宫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郑欣淼这位64岁的故宫院长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从2002年履新至2012年卸任,郑欣淼在故宫博物院担任了近10年院长职务。这期间,故宫开启了规模宏大的百年大修;历时7年对所藏文物进行彻底清理;促成海峡两岸故宫60年来首度合作展览举行。

  同题问答

  1.这十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恐怕还是观念的变化吧。对事物的认识,对工作的认识,在观念和认识上不断拓宽。

  2.这十年,最美好的事儿是什么?最不愿回忆(看到)的是什么?

  最美好的事是我曾经付出了,能做的事我做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就是故宫的声誉受到影响。

  3.未来十年,你对个人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了,但我未来的5年或10年中,我还将坚持对故宫的研究,这是不会改变的。

  4.未来十年,你对国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我希望随着我们国家进一步强大,文化建设真正在软实力上多下点功夫,与经济的发展相比,文化建设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