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会触发结构调整加速
新京报: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企稳,这轮经济调整和2008年有何不一样?
陈道富:2008年主要是受到外部的猛烈冲击,这次则是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外部需求因为欧债危机持续反复,本以为新兴市场国家会保持相对独立对出口影响有限,但事实是出口下滑速度比大家想想得都要大。
其次,2008年危机时中国经济尚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2008年上半年还在紧缩调控,而这一轮调整我国经济则处在下行阶段。
事实上,经过三四年的传导,2008年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的积极效果在减弱,一些负面效果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对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的影响开始显现,政策的后遗症慢慢显现。
新京报:实质性的调整是指哪些?
陈道富: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仅仅是一个流量上的调整。这具体表现为,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企业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部分产能闲置。但尚未看见企业破产,也没看见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还未充分展开。
近期经济指标间分歧加大,虽然在政府各种政策以及市场观望情绪中,出现一定的阶段底部特征,但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当脆弱,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经济的持续下行或预期的变动,都可能进一步触发经济自我加速结构调整。
打“强心针”时还需配套其他改革
新京报:近期关于政府再出刺激政策的呼声渐起,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这种刺激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加大杠杆?
陈道富:关键是中国需要什么?在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肯定能发挥作用,但是刺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
首先,过度需求政策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存量调整,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恶化原有结构失衡,产生挤出、通胀等不良后果。
其次,刺激政策也不足以真正激发社会主体的信心。刺激政策出台,短期内老百姓和企业可能感受到经济的改善,但是老百姓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有限。大家都在期待一种制度的变化,期待调整完之后经济的新一轮起飞。
如果是此时采取一些有效需求的激进改革,可能会发生周期性的调整,但是在没有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反弹也会非常微弱。
新京报:刺激计划就是一剂强心针?
陈道富:简单的打强心针的政策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套其他的改革。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系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系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垄断行业改革是转制突破口
新京报:转制改革已成为市场共识,你也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制,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陈道富:由于中国经济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跑马圈地扩张模式,包括政府金融机构、财税体制等,迅速把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做事,但是效率并不太兼顾。
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到今天负面效果逐渐累积。比如现在超发的货币导致的高房价,由此带来的房租上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逐步上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继续发展的话,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增长机会在哪?需要更加精细化、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来加大分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工资、提升流程和管理、把不擅长的工种分配出去,分工合作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转型往往伴随着动荡,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有“破”才能有“立”,有“立”才能真正“破”。
新京报:怎么“破”,又如何“立”?
陈道富:很多,这些改革千丝万缕,垄断行业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
对中国现在来说首先要做三件事。
一是,重新树立社会的信任度,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政府支出的效率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度。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交易成本就降下来了。
(下转B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