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媒体人,得习惯职业带来的“割裂感”。要替政府虑大局,要替房企算盈亏,要给行业问诊把脉,要替买房人指点迷津。而合上采访本、收起录音笔之后,不过是一介布衣,跳不出圈子。楼市的黄金十年,也是记者们、编辑们的人生十年。看多了笔下文字,来听《新京报》房产新闻部采编们对这个行业的感悟。
这个行业正走向健康
这是中国房地产最值得纪念的一段岁月,我有幸成为这段岁月的亲历者。
10年过来,除了食品健康外,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会像房地产一样备受全民关注。这是一个贴近我们生活的行业,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行业关乎幸福,关乎生活质量。中国人传统观念所致,房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购房在短期改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长期增加着我们的财富。现在来看,让我们普通百姓能够安心的财产也许只有房产。
房地产是中国相对开放的一个行业,只要有足够的胆量都可以进来晃几圈,一些做服装、做家电、做粮食等众多外行进入地产仍旧能干得风生水起。
此外,这个行业还成就了一些外行的所谓专家,只要敢于对这个行业指责,就必然能够迅速走红。但10年过去了,这些人终究不能成为主流,好多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过眼云烟。
宏观调控一直伴随地产这十年的发展。高房价让这个行业甚至包括其从业者备受诟病。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行业正在逐渐走向健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和稳健,还需要给它时间。
□张学冬
怎一个涨字了得
如果说北京楼市这十年,那是绕不开一个“涨”字的。还记得到北京后的第一次看盘,那是2003年的秋天,从国贸坐上开往通州的小巴,一路晃悠了个把小时,到了当时通州的大盘——武夷花园。看房班车只有我、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一对父子。顶层复式的房子,依稀记得是不到3000元/平米。阿姨撇着嘴说:都通县了,还得这么贵?以前不是才1800元吗?而如今,通州新城的新房多数得在18000元/平米上下。
近十年看到的户型则多少令人欣喜。2003年刚成为“北漂”一员时,对房价高低还没有太深感受,但对于户型,却有着偏执的不满意。我很不解:为什么120平米才做成两居,而在广州,同学买的三居只有87平米,实用而不“蜗居”。这样的户型直至这一两年北京才见到,这也算是北京楼市的一大进步吧。
□陈哲婉
逝去的“平价”时代
从业十年,历经黄金楼市十年。追忆起来,不免怀念“平价”时代。十年前,新京报所在的磁器口一带以新景家园为代表的房价才6000元/平米,而今其二手房也达到4万元/平米,这种悬殊价格让人咋舌。
这十年,可以见证的是,北京房价在颠簸中扶摇直上,直至今天,房价仍在上涨,只是幅度不及以往。虽然楼市调控遭遇许多反对意见,但没有调控,2012年楼市会是如何?
身边太多的年轻人没有赶上“平价”时代。在无法啃老的情况下,房子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梳理楼市十年典型楼盘时,天通苑首入眼帘,就是因为“经济”,这个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圆了多少人的安居梦。如今想圆梦只有到燕郊、香河买房了。房子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只因为“平价”时代已逝去。□袁秀丽
房子,生活的动力
记得刚来北京时,与朋友合租两居室,虽然凑合着能住,但天天怕房东要卖房。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自己的小窝,哪怕是个小开间,能置放自己买来的东西就不错了,不必担心搬家时瓶瓶罐罐来回折腾。
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那个激动啊,虽然只是一个小两居,内心却有一种很强烈的满足感。于是开始认真装修,放开手购置自己喜欢的桌子、柜子,感受有一个家的踏实。但不到一年,渐渐觉得卫生间太小,心里有了要一套更大房子的想法。再后来如愿以偿地换了一百平米以上的房子,随着时间推移,东西也越来越多,儿子越来越大,心里还是不满足,又想要更大的房子。
因为房子,感觉活得很累。后来慢慢想通了,改善性需求不能永无止境,房子是生活的动力,而不能成为拖累。□胡敏
被楼市裹挟的人生
对于一个从业尚不足十年的媒体人,来描述这样一个命题,着实诚惶诚恐。但是作为参与了楼市黄金十年超过三分之二时间的人,确有一些切实感受。最明显莫过于“房子改变人生”,这也是在2006-2009年全民炒房潮中,业余炒房人最真实的缩影。
知识改变命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房子改变人生是这十年的事儿。甚至在现实意义上,房子只是更有“价值”。十年前,朋友聚会,大家聊的是事业是理想;十年后,大家聊得最多的是房产,还有投资。
这十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北京楼市依然。它改变的除了城市面貌,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小人物的命运。房产调控,限购令到,靠投资房产获利被政策打上了休止符。究竟是中场休息,还是彻底消停,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能够看到的是全行业经历了重重蜕变,正在朝着更为有序的方向前行。□李捷
十年房地产能否跳出轮回
十多年前,每平方米七八千的价格可以买西三环内的房子;十多年后的今天,七八千能买得起“西七环”内的房子吗?
房价上涨是十年房地产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当然还有房屋品质的提高,多个区域的成熟,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不断完善。许多积极的变化也出现在房地产市场中。但也要看到一轮轮的调控,一轮轮的房价上涨,供需矛盾这一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对于小产权房这一市场的产物,有关方面还是更愿意对其说不。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思路中,我们能不能也多想一些“创新”,多提一句“包容”?饱和的金融街还将是那么满满当当,拥堵的CBD还将是那么水泄不通,城市功能的集中恐怕还会形成一个个“栓塞”,这种栓塞影响的或许还包括城市职能的分散,影响新城、新组团吸引力的提高。
如果城市发展能够趋向一个平面,而不只是核心区的隆起;房地产的发展也能从面上铺开,鼓励更多的创新,这或许会有可能迎来面貌一新的局面。□张旭
90初的
6年一忆
2006年来北京读大学,校区在清河,那时清河房价已经开始上涨。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他一直在攒钱买房子,去年好不容易攒够了,想看看挑挑再买。没想到今年这些钱在清河买不起一套房了。“攒了这么多年钱,什么没干,反而赔了。”
之后两年,北京的房地产风生水起。房价也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我的那位老师,终于还是在清河买了一套二手两居室。他又在上课时说,现在不买,将来不知道价格会变成什么样,反正是自己住,不用考虑赚赔。
2010年我大学毕业,限购令出台。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同学准备买房,可是没有户口。他托人想办法,最终仍没有买上房。
限购这两年时间里,楼市降温了,购房者也理性得多。大家谈起房价,脸上也不再有当初那种狂热的表情。
现在我们80后、90初这一代年轻人也步入社会,计划着买房置业,希望未来市场能有更多适合我们的产品。不要让我们继续“望房兴叹”。
□方王洋
房企扎堆
带来热闹商圈
如果说北京楼市这十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看到荒地如何成长为交通便捷、有人气的成熟社区的那种蜕变过程。
2008年,五环外的北苑区域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基本无人居住,而华贸城、天润福熙大道、润泽庄园几大神盘因为楼市低迷而打得火热,去看房出了地铁还得打一个三轮车去售楼处,步行的话土路和建设工地保准你吃一肚子土灰。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根本没有居住在此的欲望。
然而时过境迁,今年再度造访,一座崭新的城市出现在面前,虽然还有不少工程在建,但几大楼盘都已成型,有的已经入住,麦当劳、必胜客、华联商场等生活配套也已开业,眼前的这种繁华景象与4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北京楼市供应郊区化严重,各种卫星城的建设如火如荼。我相信,只要有大开发商集体扎堆的地方,那里一定会变成热闹繁华的商圈,我们需要的是眼光和耐心。
□袁晓澜
房价只和忍耐度有关
以前谢国忠、牛刀说中国房地产会崩溃时一片叫好,现在他们是人民公敌,劝别人不要买房在中国已成为一种犯罪,轻则让家庭财富迅速贬值,重则倾家荡产,在任志强多年骂战总算普及了政府土地收入税费占了房价大头这个脱纲知识点后,请你不要再幻想。
王石说中国人凭什么住大房子,日本东京人谁不是蜗居着,没钱就居陋室修身养性,赚到钱了再换大房,请认识到这话糙理不糙;总体上你可以打印出来贴在自己墙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不要问房价为什么那么高,问问你为什么买不起房。
如果你啃老也付不起首付,那么请记住,房价和底层民众无关。我认为北京房价并不高,因为事物除了普遍性还有其独特性,北京是独特的。如果你心理不平衡,可以和香港作对比,现在香港房价已超过了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高点。
房价只会越来越高,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只和忍耐度有关。
□自曾晖
北京房价真的很贵
屁股决定脑袋是人的本性,接触地产行业之后,总是能够听到一些论述北京房价并不贵的“高论”,忍不住要在此吐槽几句。
其一,北京房价换算成美元,和纽约、东京等国际大城市的房价相比,一点都不贵。——您为什么不先把人均收入水平换算成美元对比一下,然后再对比绝对房价呢?
其二,10年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涨幅,并不比房价涨幅小,所以房价涨幅合理。——涨幅一样,效果明显不同。猪肉价格如果从1.5元涨到15元,每月此项支出不会超过百元。房子总价从30万元上涨到300万元,请问每月收入需要多少才能供得起?
其三,某些日用品的单位价格超过房价,例如胸罩只有0.02平米,比房子贵多了。——如果我拿着100元钱,去售楼处说,您这豪宅我买0.02平米,您觉得会有什么效果?
□刘狄
这几年总是在错过
2008年,在北京念书的朋友说服了父母在学校附近买了套房。那时魏公村附近的房价尚不高,80多平米的两居,不到200万。朋友读经济学专业,极力劝我们买房,可那时的我们每天最大烦恼就是“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全然没有投资理念,也从没想过北京的房价会一路飙升。4年过去了,朋友的房子翻了两倍。2008年,我错失了“坐地生财”的机会,只能老老实实做个上班族。
2010年,在房产记者的劝说下,我下定买房的决心,过年回家做通父母的思想,就等回京后开始跑马看盘。结果,“史上最严”的“国八条”出台,没有本市户口,缴税未满5年的我再一次与买房擦肩而过。
从来京念书到工作的这6年,北京房价的飞速攀升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改变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生活和命运。现在,作为一名房地产记者,我正在学习和了解这个行业,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不会再错过。
□张佳竹
身边的拆迁故事
入行后跑的第一个新闻就是去“大望京”。都说那里有大批一夜暴富的拆迁户,过着收收租、享享福的日子。连路上“拉活儿”的车,都是宝马和奥迪。真的去看了,其实没有那么离奇。
分了大房子,还是几口人照旧过日子;拿着几套房,也并没觉得自己成了“新贵”。
一个在外地读书的北京朋友说,2009年夏天离家去学校,家里的老平房和老猫都还在。寒假回来,房子已经拆了,夷为平地,碎砖瓦砾一地;老猫也因为不住楼房,跑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论家庭财富数字的增长,所谓家园变迁,大概有点这个意思。
这几年,北京近郊的几个地方都在大拆大建。家在通州、大兴的同学聚会见面,第一问“工作定哪儿了?”第二问,“你家拆了吗,补了多少?”
不独北京,全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多少拆迁的新闻在上演,多少财富在空降。
在老家,乡下的二叔突然成了家族里“红人”。因为一条公路要穿境而过,拆迁消息几年前就传开了,村里往来穿梭的人几乎把门槛踩坏了。“银行的来拉存款;卖保险的来拉保险;还有放贷的‘庄头’、借债的公司。”二叔从此不得闲了,“连说媒的人,都来了好几拨。”□徐进
好心态才能找到好房子
地段肯定是人们买房最重视的因素,也是决定房价差距的重要因素。不止一次听到朋友或看房人抱怨当时没选好房子。不少人十年前在北京买房的时候,因为资金原因没有选择三四环以内,而选择了当时偏远的五环,后来尽管五环的房子升值了,但城区的房子涨得更快,有的连翻几番。当时二三环和四五环的地段,可能只差距三五千,而如今却可以相差两三万。后来联想一下如今北京的房价,很多人都直叹息当时为什么不狠心点多掏点钱。
现在的北京,已经呈现出豪宅奔五环,刚需奔六环的景象。城市越来越大,工作和住的空间跨度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偌大的北京,不选择住得有多靠近城中心,但求地铁方便,与就职公司的直线距离最短,抱着一种好心态找好房子,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龚小锋
做行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作为刚刚入行的记者,才踏入这个领域半只脚,正在慢慢熟悉房地产这个庞大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行业。对近些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大多从平时与行业资深记者编辑们的聊天、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采访以及阅读的新闻报道中获得。
自己感触最深的是2011年1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国八条”出台,此举被认为是多年来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杀手锏”。而随后发布的京版“新国八条”更规定: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购房。当时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这条规定一时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志在北京发展的男同学们连续几个晚上在网络上展开激烈讨论。
如今,我住着租的老房子,做着房产新闻,时常奔波售楼现场,却更愿意做这个行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李雪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