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对话清华国学院教授刘东

我们时代的学术生态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高俊夫

  近几年来,我们陷于复杂的文化怀旧与乡愁中,追寻逝去的传统,仰慕过去的大师,感叹彼时清醇学风,歆慕以往学人的成长境遇,书市上,满是关于民国学人的生平事迹,彼时的大学、学术研究机构、学人杂志,都成为传奇故事敷衍的对象。

  一方面,现实中学术乱象,不断挫败着我们的期望与想象,另一方面,过去的学人风骨,澄明之境,容纳着我们对一个学术乌托邦的想象。但是,过度的想象与失望,是不适宜的,已断裂的,就得弥补,已倾塌的,就得重建,尚没有的,就得创造。

  本期书评周刊,专访清华国学院教授刘东,反观我们当前的学术生态,重新审视学术乱象,也反思我们对当下学术的偏见。刘东自己的学术人生,从书籍开始,又以书籍延展,他主持了中国当下最重要也最为庞大的丛书,同时又主编汉语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中国学术》,故而对中国学术现状有着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刘东关于学术生态的见解与对策,正是他切身之痛与深度思考的结果。理顺知识生产体系,不仅是为了学术目的,它也与重塑公民文化相通,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塑造未来社会的公民,毕竟只有在人身上,我们才可以看见未来的希望,憧憬未来中国的样子。

  所以,刘东不无乐观地指出,这不是学术象牙塔败坏的时代,而是重建辉煌的时代,这不是大师远去的时代,而是孕育大师的时代,这不是悲观怀旧的时代,而是内敛建设的时代。也正是基于此,他认为当下中国其实就两个派,动手派和袖手派,他愿意列在前一派。

  在我们的访谈中,刘东反复指出,即便在最糟糕的环境中,人仍须有所担当,时代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人自己有担当有坚守,用自己有限的自由,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不哀怨不软弱,执此一念,择善固执,各尽本分。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C02-C03·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