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周刊·特刊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周刊·特刊报道

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尚需时日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曾提出将创业课设为必修课,并拨经费用于编写创业课教材。图/CFP

  今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下称《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引来网友纷纷吐槽。有专家指出,由于师资等相关资源匮乏,要想让创业教育成为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教育部并非强制高校开创业课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举办了两期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来自全国142所高校的283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了研修。据了解,这两期研究班的主要培训内容即教育部刚刚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展创业教育相关师资的培训,师资问题也可以说是国内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面临的最大困难。”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是本次《要求》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的参与制定者,他指出,相关文件的制定差不多经历了两年论证。目前,相关专家正在编写教材。“教材编写组的7名成员都是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教材肯定能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点和针对性。”

  面对公众对于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的质疑,张玉利解释,教育部对此并非强制,而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创业的四大核心要素是创新、承担风险、快速行动、团队合作,这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需要的。所以,广义的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普及教育,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作为必修课的‘创业基础’就是广义上的创业教育,而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并非就是毕业后要去创业,”

  像不少创业教育教师一样,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帏也认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在创办新公司时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也需要。但他同时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体系,除了课堂外还包括课外的论坛、讲座、竞赛、实践等,是否有必要成为必修课值得商榷。

  从“选修”到“必修”的困难

  据了解,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他们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程。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目前这些高校中也都有创业教育课程。有人认为《要求》的提出是十年试点的破冰之举。但从“无”到“必修”或从“选修”到“必修”无疑会有很大的困难。

  据了解,一般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学思政部门和学工组织开展的基于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二是高校商学院开展的基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三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基于就业指导的创业培训。这些创业教育在侧重点及广度和深度上各有不同。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认为,现在高校对于创业课程讲什么的问题已较有共识,大概知识点有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精神、创业的分类、创业的筹划、新企业的组建、新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但在教法上则差别较大:有的以讲知识点为主,有的是基本知识加案例讨论,还有的会加上项目训练、与企业家对话、参加创业团队等。教法不同,其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近日,记者从北京高校了解到,不少高校有全校或专业的选修课,但几乎没有开设必修课。

  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军称,该校教务处开学就收到了教育部的通知,但认为条件暂时还不成熟,同时欢迎经管学院老师申报选修课。

  “关键问题是师资。”路军道出其中苦衷,“如果林大开设必修课,每年得教三千多本科生,至少需要五到十名教师,但现在全校就我一个。师资的培养需要过程。”

  ■ 课堂探访

  北京林业大学

  创业选修课“实践太困难”

  时间:11月5日晚;地点:北京林业大学大教室;

  课程:《大学创业学》选修课;

  讲课教师:路军,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一晚,可容纳200人左右的大教室内基本坐满了学生。路军开始讲授“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

  《大学创业学》是路军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每周两节课,本次课上,路军以讲解为主,在介绍创意的内涵和特点时他指出,标新立异的创意未必就是好的创业点子,然后他以两年前引人关注的“立体快巴”为例:当时北京市门头沟区对此表示有兴趣,并将其写入“中芬生态谷”规划中。但到目前为止,立体快巴还未正式立项。有人指出其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路军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都会举出不少案例和名人观点,对知识点进行阐释。

  记者看到,虽然来的学生不少,但认真听讲的并不多。很多学生在上网或写作业、看其他书籍。一名学生甚至直言不讳,他选这门课就是混学分的。还有的学生对创业比较感兴趣,但认为这门课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实践环节太少了。”

  对那些混学分的学生,路军感到很无奈,但认为也很正常。“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会认真听,但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还缺乏一定认识。我认为把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怎么讲。”

  对学生提出的缺乏实践,路军解释,这个班的学生数量太大了,不方便分组进行,更重要的是缺乏支持。“像美国有些大学的创业课,学生五六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获得三千美元的经费来做些小项目。但在国内很难实行,我们没有相关费用,而且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阻碍,比如学校是否允许学生在校内经营一些项目。现在我会请一些企业家或创业者来给学生讲课,但凭借的都是私人关系,他们得不到任何报酬。我们的校园也不像美国校园那样,企业家可以随时放下工作,到大学做老师。”路军认为这些都可能是未来开展本科创业教育将会遇到的问题。

  而据记者采访的一些大学生来看,大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必修课,他们认为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就可以了。不少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颇,“我们的课已经很满了,再上创业教育是让我们都去创业吗?”

  清华大学

  研究生创业选修课获益良多

  时间:11月7日晚;地点:清华大学教室内;

  课程:《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

  讲课教师:张帏,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们小组做的项目是samebook,这是一个基于读书的垂直型社交网络。与豆瓣等网站相比,我们的优势是有批注功能。”在周三晚,创业课上的清华学生们正在进行中期汇报,八个小组分别讲述了他们在做的项目,其中有“视频内容检索系统”“健身设备产生新能源”等。

  在当晚的课堂上,张帏还邀请了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和副总裁雷霖对学生的项目进行点评。当做samebook项目的学生谈到他们想把产品做好后再找投资时,雷霖指出这种程序是不对的,应该在项目开始时就找风投。投资人的经验更丰富,能对产品设计提出建议,最后投资人也是根据产品设计的情况来出资。类似这样的点评对学生来讲非常宝贵。

  “我们这个课程是2006年和清华科技园联合开设的,有4个老师,是面向清华大学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张帏介绍,这门课包括创业知识和技能、实践前沿等模块。“我认为创业是感性、理性和悟性的结合。因此,除讲授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会给每个团队安排创业导师,每个团队都会对导师进行访谈,了解怎么找机会,怎么组建团队,怎么融资,怎么做产品,整个过程做到心里有数。同时我们也会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而对于为本科生开设的创业教育课,调动的资源不会这么多,但我们也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写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大赛等”。

  小陈是清华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他以后想利用自己设计的产品创业,因此选修这门课。这学期他们做的项目是“无人直升机航拍”,项目陈述后雷霖对他们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指正。小陈认为,他们和导师的交流还不够深入,如果可能他希望导师的身份也可以多样化,如学者、投资家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