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家居文化二十年之装修的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家居文化二十年之装修的故事

客厅 生活方式影响下的新起居文化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1
2
3
4
5
6
在一些90年代老房户型(图1、图2)中,客厅面积往往较小,还能见到石膏吊顶的装修痕迹。今朝装饰供图

设计师凌子达的作品(图3)里,采用一些温馨素色,强调家庭生活中客厅的交流功能。英国皇居设计师KELLY HOPPEN的室内设计(图4)备受一些名人明星的追捧。80后北京土著安嘉宣喜欢收集老物件儿,在大鼓楼附近的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店“二十九城记”(图5、6、7),在这个既可以听音乐又可以看电影的空间里,20年前的钢木沙发椅、落地灯、老式无盖凉杯、喷壶、储蓄罐等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客厅。资料图片

7

  编者按

  中国家居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萌芽期、成长初期,现在处于成长中期,而人们的家居消费观念也经历着节约够用、时尚潮流、科技环保、个性安逸等多个关键词。回顾过去二十年的家居文化是让人兴奋的,居住形态的变迁、居住风格的演进、家居企业对家居文化的推动,让我们有了更多对“居住”的理解,对家的感悟。

  从本周开始,我们推出“家居文化二十年系列报道”,全面回顾并盘点近二十年值得回忆的家居装修故事、家居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居住文化的演进路线。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从80年代的集体宿舍、单间房搬进楼房、套房,家居生活也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更为关注居住质量,对居室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以客厅来说,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会客起居,更是20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态、装饰、功能、生活方式,人们在这居室中分隔出来的最大空间里生活着、改变着、也思考着。

  古时“厅堂”有秩序

  从中国的乡土田园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居住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居室会客空间、起居空间中也可管窥。古时宅邸院落间会客的空间多而复杂,被称之为“厅堂”。而传统民居中的厅堂功能接近现代住宅的客厅内涵,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

  在老北京传统居住空间四合院里,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这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据陈志华、李秋香编著的《乡土瑰宝:住宅》记载:在这个空间里,“后墙或太师壁前放置条案(香案),条案前放八仙桌,桌左右各放一张扶手椅。条案后的太师壁或后墙正中挂中堂画,两侧挂对联,顶上挂匾额。条案上摆放香炉、烛台、花瓶、插屏、掸瓶和帽筒。”

  客厅的两边分别摆上茶几和椅子,以待客人。在客厅就坐,依辈份、年龄,而坐于上方或下方。长辈、兄长、老人、值得尊敬的人来了,坐于上方的西边,以示敬重。晚辈、年轻人则坐于堂屋的东西两侧,以示谦卑。厅堂是传统大家庭的伦理秩序核心和礼仪空间,当时的民居格局也是以厅堂为轴心进行营建。

  二十年客厅从无到有

  目光转至二十年前的北京,当时以居住在平房和单位福利分房为主,作为会客空间的客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据网友“大鼓楼”回忆:“当时我家住在鼓楼附近辛安里胡同的大杂院,一家三口住两个房间。一进门是过道,右手边就是厨房,穿过过道就是一间大的居室,沙发、茶几、电视机、父母睡的床都呈现在眼前。当时根本没有客厅,就算有也是和父母的居室混在一起,如果来的客人多了,沙发不够坐椅子,椅子不够就直接上炕了。”

  计划经济时期,住宅仿照苏联式标准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客厅往往也被当作一间卧室,此时中国家庭的客厅消失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住房向商品化、私人化演变。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孟璠磊介绍,1986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城乡建设技术政策要点》首次提出了“小康居住水平”的目标,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

  就空间使用角度来看,80年代住宅虽然显得有些局促,但相比70年代之前的住宅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居住行为也产生了变化,人们意识到住宅空间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住宅内部的家庭公共空间。

  到了90年代,大部分住宅中的“厅”以“小方厅”形式出现。据中建房产产品研发师张瀚元介绍:“当时福利房面积很小,一个60平方米的居室可以当作两居甚至三居。那时的客厅是一个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的小厅,这个小小的厅并不足以容纳家庭起居活动的要求。方正一点的可以被当作一个临时性的餐厅、卧室来使用。有的过道宽不超过1.2米,而是当作连接各室的通道,被堆放冰箱、衣柜、自行车等家具电器。”

  到了2000年左右,商品房成为主流的住宅形式。随着住宅商品化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客厅功能日趋丰富,客厅空间在住宅中越来越重要。功能完整“单元楼”的出现,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私人生活,家用电器和娱乐方式增加需要更多的起居功能空间、家庭内部开始重视个人私密性的趋势对家庭内公共空间的要求增加。这时的客厅重新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据张瀚元介绍:“当客厅成为一个独立空间出现时,一般在12-18平方米左右,沙发和电视所在连续墙面长度不小于3.5米。客厅成为家庭与外部社会接触的一个界面空间,具有会客交往、展示家庭的趣味或财富的功能。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客厅重新成为中国家庭的核心空间。”

  客厅家具变迁映射品位改变

  在许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80年代以前家具是“打”来的。据从事家装行业的安师傅回忆:“当时木匠拿着测量工具去测量尺寸,主人家说要‘打’什么就‘打’什么。主人家备料,木匠师傅在家里开始‘打’,一般都做个十天二十天,主人家管一顿午饭。”

  据网友“大鼓楼”回忆:“当时家里必备有沙发椅、电视机和茶几这三样。屋子中间有个折叠桌,摆放着茶具。当时的沙发椅都是有支腿离地的,方便打扫;其他家具讲究大而实用。在装饰方面,一般是一对花瓶插着两束假花,还有在墙上挂幅‘百骏图’、草席编的美人图、画着插图的木盘等。”

  在这近20年中,客厅家具的发展也见证了客厅品位的演变。沙发、茶几、电视机、电视柜,成为客厅不可缺少的四大件。在90年代,皮质沙发开始流行,当时讲究的家庭会买转角沙发。据1987年出生的网友“卖姑娘的冯二爷”回忆:“当时人们对皮质沙发比较珍惜,怕钥匙划破皮子,就缝制一套沙发布套罩在上面。”随着时代发展,皮质沙发要求的空间要大,布艺沙发开始流行。到如今,功能沙发、组合沙发成为主流产品。人们在选择时,由物化的需求向关注自身生活转变。

  据百强国际家具总裁陈晓太介绍,20年内家具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在设计上,电视柜刚开始有的很高,还带有储存功能。随着液晶电视的出现,电视柜变矮,并以组合电视柜形式出现,并带有收纳功能,有的甚至自带搁板。厅柜、边角柜、酒柜、多宝格开始出现在客厅里。家具更讲究环保与造型。同时,玄关、书柜、衣帽柜开始走进普通家庭。

  客厅功能从无到多样

  在客厅被当做饭厅或储物间的年代,人们对于居室的使用以实用为主。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会客功能往往与饭厅、卧室融为一体。当商品房成为常见的居住形式时,起居和会客成为客厅的两大功能。在形式上,大致为“连排沙发+茶几+电视机”的设置。

  据孟璠磊介绍:“2000年后,住宅开始追求舒适与个性化,从面积上看,客厅一般占整个住宅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客厅被布置在采光良好、宽敞舒适的位置,普遍为南向,一般为户型中开间最大的房间。这一时期的装饰装修也较讲究,多用木板、石材、地毯等装饰性材料。”同时,专业的房产开发商也非常注重建筑的外立面装修风格和小区的园林景观,住户在客厅中的视野非常广阔,适合家人团聚、接待客人。

  据张瀚元介绍,随着多样的住宅形式和多样生活方式的出现,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客厅不单单是会客,在客厅内,会客的意义在强化或弱化。“如在一些别墅里,主人并不需要电视,而将客厅作为纯会客空间。例如在原来放置电视机的墙面上摆设一些壁画、壁炉或大书柜,显示主人的品位;或是在大厅中央用品字形沙发围绕茶几。而在一些适合二人居住的小户型里,客厅常常与主人的阅读空间混为一体。例如舍弃电视柜,使用壁挂电视,减少空间的局促感;利用客厅的转角空间放置电脑、书柜、小吧台等,增加利用空间或收纳空间。而在祖孙三代共同居住的户型内,客厅的空间也往往小一些,更注重卧室的空间与功能的延伸;一些个人单身公寓里,甚至不见了客厅。”

  生活方式影响客厅功能设计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土地资源成为最珍贵资源,为了追求最大合理化利用空间,在一些家庭中,客厅、卧室、饭厅这些功能空间不再泾渭分明,追求能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居室空间成为第一要求。

  据博洛尼高级主任设计师韩明介绍:“客厅是家庭的公共空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使家庭每一个成员融合在一起,相互交流。在我设计的一些案例中,有的住户在偌大的客厅中开辟出一个角落,作为棋牌室、孩子游戏的空间、品茶看书空间等等,这也应是客厅的功能,即重视起居,重视家的内涵。”

  此外,多样的生活方式也让客厅成为主人生活方式、个人修养的展示空间。据韩明介绍:“为了一些个人需求,用户自行改造空间非常常见。如有的用户喜欢看电影,将客厅与一间次卧之间的非承重墙打通作影音室;曾有一位单身的公司高层,客厅对着电视机摆的不是沙发,而是浴缸。而在一些艺术空间如loft里,说不清哪里是专门的会客空间,但好像客人来了哪里都可以坐,体现了主人生活的随意性。”

  ■ 客厅故事

  怀念一家人“挤”的美好

  ●般若,大学生,1986年出生

  小时候家里没有单独的客厅,就是一个大开间,一进门就是两个沙发围着一个茶几,靠墙是一张大床。家里来客人了,会满屋子走来走去,一点私密性也没有。

  因为没有我个人的独立空间,我把自己的零食、小人书、玻璃子弹都藏在枕头底下。当时居室空间虽然小,但是人们还是注意不往主人家的床上坐。所以东西放在那里还是很安全的。

  这样的户型有一点很不好,那就是每天要很早起床。因为进门就能看到床,所以客人一般不会很早造访。一旦有客人来了,听到院子里有声音,我得迅速穿好衣服,否则在生人面前穿衣,太尴尬了。

  年纪小和爸妈在大床上睡觉,他们休息时我也得睡觉,偷看电视对我来说很奢侈。现在有了自己的房间,爸妈和自己不在一起,我每天回家对着电脑,和家人的交流的时间也很少,这算是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遗憾吧?

  ■ 装修历史

  90年代末出现专业家装公司

  ●胡增光,业之峰装饰北京分公司工程总监

  从90年代开始,门套、窗套、窗帘盒、暖气罩流行起来,人们已经不习惯将主材裸露在外面。同时,不同种类的装饰风格走进百姓家庭,如背景墙、石膏线等装饰元素开始出现。但是当时的设计水平有限,仿港台豪华风格居多,比如黄色门套、罗马柱、黑色大理石踢脚线、罗马柱等元素经常出现,而且每家风格基本相似。

  与以往家具由家装公司生产不同,门、书柜这些产品随着住宅面积标准化从那时候开始有了标准尺寸,人们开始习惯从建材市场买门窗。到1997年左右,在北京出现了专业的家装公司,比如业之峰、阔达,最早在德胜门百姓家装市场。到了2001年左右,出现了专业的设计师,人们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家装风格。”

  家装风格开始“软硬结合”

  ●韩明,博洛尼高级主任设计师

  进入九十年代,家装不再是简单的美化,人们开始重视风格和装饰。家装刚开始出现时,客厅作为公共展示空间,为了满足普通人爱面子的心理需求,追求豪华的风气。如风行一时的各式的电视墙,夸张的吊顶和灯饰,以及黑色、棕色的皮沙发。但是随着对于自身生活舒适性的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风格。

  到现在,人们并不是追求某种单一的风格,而是注重软性装饰与硬性装饰的结合。现在对于客厅的装修,需要设计师、工程部、软装设计师甚至家电服务商共同完成。沙发罩、窗帘、台灯、地毯这些元素,是风格的重要体现。某种固定类型的家装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住户的需求,使用户感觉到舒适,成为家装的目的。

  ■ 那些名词

  地板漆、地板革

  据从事家装行业30年的马师傅介绍,以前家里装修时地面是水泥地面,不贴地砖或地板,地板漆或地板革是为了装饰而出现的。地板漆涂在水泥地面上,一般有红、绿、黄等颜色;地板革有一些花纹图案,如木纹等,仿照木质地板铺装效果,直接粘贴在地面上。有的家庭只在客厅里涂刷或粘贴。地板革容易磨损,在某些地方如门槛处、沙发脚下等磨损很严重。有的家庭为了省钱也舍不得换,反而显得破旧不堪。现在这些东西基本都没有了。

  白粉球

  90年代初的时候,在乡镇一些地区还没有现在使用的腻子粉,人们用白粉球兑成涂料刷墙。白粉就是加工后的石灰,但是里面不掺胶质,容易扬灰,所以做成球状。装修工人自己将火碱、面粉掺到白粉球里,用自来水溶解,使之有胶性。然后用排刷一遍遍地刷在墙上。自己兑涂料的时候要掌握比例,白粉多了墙面发黄,少了容易掉灰。一般家里一年刷一次,有的家庭图省事,在墙上贴挂历纸、贴报纸,防止白灰落下来。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