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经济学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经济学人

土地城市化模式有待改变(2)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10版)

  新京报:你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范剑勇:地方政府应退出土地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地方政府是不参与土地市场的。而我们的情况是,地方政府先把地征去,再高价卖给你,中间大量的钱用来搞基础设施。也就是说,近十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虽然得益于土地城市化模式,但更多地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不稳定与环境代价大等弊端。这是一种饮鸠止渴式的增长模式。

  不可急推土地城乡一体化

  新京报:农民工问题和我们当前面临的产业结构低端化有关系吗?

  范剑勇:我自己有一项研究,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或国内市场销售的企业,其生产效率是不高的,而这类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农民工。

  同时,从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来看,处于20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外出打工,50岁-70岁之间往往在老家从事家庭农业经营。

  年轻一代在外地打工,年老的在家里务农,这两部分收入各占一半、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农村家庭收入,维持着“小康以下,温饱以上”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打工的年轻一代从事的是低端化的制造业生产,他们的收入不足以构成整个家庭的支出。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西方国家,环卫工人的劳动力有可能在城镇上养活一家人,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社会福利。而我们的农民工在城镇上的基本住房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

  现在有人提出来要用土地私有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说,不要以为市场经济能解决所有问题,简单把农村耕地卖掉或者把宅基地卖掉迁入城市中来,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与社会保障不健全,很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或贫民窟的产生。

  新京报:大多数农民工生活艰难,但据说在大城市,也有农民买法拉利跑车的例子?

  范剑勇:值钱的土地往往位于沿海地区,或者是大城市的郊区。北京有些地方的土地补偿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农民一下子有钱买法拉利,甚至出现将法拉利当作出租车使用的情况。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的农民受益,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民不受益,使本来已经尖锐的收入分配形势更加恶化与不公平。

  新京报: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范剑勇:目前学界与社会有一种普遍的误解,既然地方政府扭曲了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并占用土地出让的绝大部分收益。那么,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状况,索性将土地出让的所有收益彻底让渡于农民,使地方政府彻底干净地退出土地市场。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思维方法与逻辑推断。

  在城市就业机会不充足、产业结构低端化造成的低工资收入等情况下,这种急速的土地市场一体化完全可能打破目前稳定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局面。只有在城市廉租房已经大量建成并对流动人口开放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非农收入能维持其在城市中基本的生活需求,资本下乡的前提条件才是成立的。因此,不可以急速地推进土地市场上的城乡一体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的城市化实际上是不完全城市化或者伪城市化。

  总结起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虽然有顶层设计等措施被提出来,并试图解决体制性问题。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抓住土地城市化这一主要矛盾,在边边角角做文章、回避主要矛盾,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范剑勇 从研究学术转为研究现实问题

  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教授,范剑勇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区域间的应用研究,也就是用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去验证新经济地理学若干假说。这种学术研究与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学术圈内。大约从去年开始,他转变过来,着重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农民工”是这次采访的关键词之一。“农民工对城市经济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他们享受不到经济增长果实。”范剑勇说,我们已经把经济蛋糕做大,但是并没有把蛋糕切好,这容易爆发由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动荡。范剑勇认为,收入分配当中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农民工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然后是其他社会保障问题。

  采访过程中,范剑勇几次谈到深层的机制问题,“地方政府主导把经济蛋糕做大,但没有踏踏实实把经济发展的基础夯实,急功近利的情绪体现得非常明显。”说到关键的时候,范剑勇还用PPT展示,用图表来阐述。

  “地方政府以法律的名义来拆你的房子占你的地,土地收益被拿去投资基础设施,这种在要素市场上‘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他说,如果“体制不改变,房价是没办法降下来的,农民工住房问题在短期内也是无法解决的。”

  在范剑勇看来,从表面上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而真正的城市化率水平,去掉没有享受公共产品的农民工后,中国城市化率仅30%出头。“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目前实际上只是伪城市化。”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农民引发的社会动荡,而是农民工引发的社会动荡。”

  他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背后有深刻的制度背景,已有的改革措施如果没有触及这一制度背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异于隔靴搔痒。他希望,切实解决农民工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进而夯实经济发展的内需基础,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同题问答

  “经济下滑

  是必然趋势”

  新京报:中国诸多经济学家里,你最尊敬的是哪一位?

  范剑勇:茅于轼、华生、张维迎,谁敢于讲真话我就尊敬谁。茅于轼老先生以前是学机械的,在接近正常的退休年龄时才开始研究经济学,现在都80多岁的高龄,还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关注民生,这点我很佩服。

  新京报:2012年经济运行到现在,有没有让你觉得有意外的地方,为什么?

  范剑勇:我没有太多意外的地方,中国经济下滑是必然趋势。之前,中国被称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以至于国外非常关注中国。但是,做大了的经济蛋糕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要切实解决和消除这类潜在危机,才能使经济增长可持续。

  新京报:在市场层面,你认为最近哪一项改革比较值得期待?

  范剑勇: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问题。在接下来一两年里,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也许就在这两方面。

  新京报:未来十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具有投资前景?

  范剑勇:没有。中国所说的投资前景,不是由需求决定的,而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而产生的,市场不完善才有机会。股市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很多人从里面赚了钱,早年买房子的人,现在也发了,这种不叫投资前景。

  B10-B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范旭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