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特别报道

独手看车人好管“分外事”

来京18年,凭借一副热心肠,帮助邻里解决各种难题,在社区赢得“万金油”美名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11月1日,新源西里小区,刘炳森站在看守了18年的车棚里。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刘炳森帮助社区乐队运送乐器。左家庄街道供图
刘炳森为居民修椅子。左家庄街道供图

  刘炳森

  年龄:49岁

  职业:自行车棚看车人

  社区:新源西里社区

  11月1日,从新源西里东街走到中街,每隔几栋楼就有个自行车棚。提起看车师傅刘炳森,不少居民都会回句“你说那个热心肠刘儿啊!”

  常有居民找他帮忙

  早晨7时30分许,送走熙熙攘攘的“上班潮”,刘炳森从车棚门口踱步到棚内,左手拽住一辆自行车后座,拎起,车尾挪到另一辆车子的边上,再用左手穿过车把,将车头也挪过去。而他始终没有伸出插在兜里的右手。

  刘炳森重复着这个动作,几分钟后,一辆辆自行车码得整整齐齐。

  这时,晨练回来的杨大爷路过,“刘儿,你今儿有空吗?去我家帮忙装个吸顶灯吧。”

  “行,一会儿我去看看。”刘炳森应道。

  路对面修车门市的伙计也走了过来,他家门市的玻璃坏了,找刘炳森帮忙,“我这儿有废玻璃,一会儿给你拉一块儿送去。”

  几乎每天,都会有居民找刘炳森帮忙。而他从不推辞,也不计报酬。

  一场意外失去右手

  1993年,刘炳森还是河北老家一个小厂子的机械维修工。一次干活时,轰鸣的机器将他的手卷进去,刘炳森失去右手。

  种不了地,干不了农活,刘炳森曾觉得“这辈子完了”。可一家人总得要生活。在家休养一年,1994年春天,刘炳森来到北京卖菜。

  卖菜生意并不好做。一个月后,一位在社区看门的老乡告诉他,他所在的新源西里社区要招一个看自行车的人。刘炳森前来应聘。

  当社区居干看到刘炳森,很犹豫,他能胜任吗?

  “给你一个月试用期,你先干着试试吧。”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话,刘炳森至今记得。

  这一“试”,就是18年。18年来,车棚没丢过一辆车。

  社区里的热心肠

  早晨6点打开车棚大门,迎来一拨又一拨来上班的街坊邻居,晚上10点半将车棚的车子摆放好,关闭大门。这是刘炳森的“分内事”。

  但他做的并不止于此。居民的自行车坏了,他给修好,车锁不能用了,他给换上新的。

  居民李大爷的摩托车不适合载人,可又得经常带腿脚不便的老伴儿出门。刘炳森主动在后座加了一道梁,老人再不用担心从后座掉下来。

  “热心肠”的名声渐渐在社区里传开。

  住在11号楼的一对夫妻曾找到刘炳森。由于是双职工家庭,每天下午4点接孩子放学,成了这对夫妻的难题。刘炳森得知后,每个工作日下午4点半,便蹬着三轮车,替这对夫妻把孩子接回来,并安顿在车棚里,有时还给孩子辅导功课。

  3号楼一位老人,瘫痪多年。今年1月一天,老人因病需要住院,刘炳森将老人抬下5层,蹬着三轮车将老人送到医院。

  社区居民家中的马桶堵了,门锁、电灯、煤气坏了,都会找他帮忙,还有居民送他“万金油”的美名。

  18年守住人心

  18年过去,不少家庭拥有了汽车,车棚里的自行车从200多辆减到100来辆。但刘炳森却并未因此清闲。

  有困难,找小刘,这不仅是不少新源西里社区居民的“共识”,就连东城区一些社区居民,也会“跨区”求助。

  居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刘炳森的热心肠:车棚门边的电话桌,经常放着居民送来的水果、点心;搬离社区十几年的那对双职工,过年过节还时常来看望……

  18年,刘炳森守住的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还有人心。

  【大家问】

  社区居民就像自家人

  居民李大爷:总有人找你帮忙,你会不会烦?

  刘炳森:我生活、工作都在这个车棚里,车棚就是我的家,社区的居民,就像自己的家人。给自家人帮忙怎么会烦,还能给自己找点乐呢。

  居民刘大妈:你打算在这里干多久?

  刘炳森:一直到我干不动了再说。

  ■ 德行录

  一次意外,刘炳森失去了右手。离开家乡,他成为一名社区看车人。十八年,除了做好看车这项本职工作,修车、修门、帮双职工带孩子、送老人看病……他做过的“分外事”数不胜数。社区居民遇到困难,总会想到他,他的热心肠,让他在社区守住人心。

  ■ 2012感动社区人物评选参与方式

  电话推荐:2012年12月底前,市民可拨打征集热线67106710推荐或自荐候选人。

  电邮推荐:可发送候选人资料至:xjbgandong@126.com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卢漫 邓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