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艰难时世的世界经济,行至2012年的冬天。
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首次放弃保8。这一年,稳增长成为调控的主旋律。这一年,通胀的压力暂时消退。
这一年,大量股民依然没有赚到钱。这一年,许多公司削减了预算。这一年房价未现预期中的下跌。
这一年,媒体在回顾“黄金十年”的奇迹。这一年,即将结束上一个“十年”。这一年,酝酿许多对未来的期盼。
这是新京报创刊9周年纪念特刊的一部分。
按照惯例,我们在每年的这个时节展望未来的一年;也像往常一样,我们对未来的经济走势表达一系列的期待。
在过去1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精英,提出了一系列“陈旧”的问题,希望得到“崭新”的看法:在2013年将要开启的新征程上,这些陈旧的问题,能否以及如何不再是问题。
这些陈旧的问题,包括财税政策、结构调整、创业环境、股市改革、金融改革、外贸出口、刺激内需、地产调控、民资发展、全球经济。
这些陈旧的问题为何依然是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对未来的预期,我们听到最多的一种预判是:谨慎乐观。
企业家俞敏洪说:将一些制度性的东西改变得更利于民营企业,我们是乐见其成的。
学者华生说:经济能否还会较高速度地增长,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制度改革和政策的应对是否得当。
发改委官员罗国三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对未来的乐观,来源于对“必须变”的共识;对未来的谨慎,来源于对“如何变”的担忧。
随着2012年的行将结束,过去1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与积蓄的问题,都已经清晰地呈现。
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的规模来看,中国经济堪称送走了一个黄金十年。
在这10年里,中国突然进入了汽车社会,房地产行业爆发式发展,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富豪们的财富数字水涨船高。
解释这些成就,有多种说法:后发优势得以发挥,加入WTO带来全球化分享全球市场的蛋糕,庞大的人口基数产生的红利,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还有,“不折腾”。
在经济学家眼中,“新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几率依然很大。
但是,过去十年发挥作用的某些红利模式,已经消耗殆尽。“后发优势”如果还为我们津津乐道,只能证明我们依然“落后”。“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微薄的利润还能支撑多久?人口红利终结的钟声已经敲响。
过去十年的成长,将中国经济推上一个“坎儿”。
徘徊不前,将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应变得当,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应变,一直在进行中。
比如,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在经济方面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努力。我们看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42个细则密集出台。
但我们也看到,民营资本对这些细则的冷漠和失落。是什么造成了“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发改委的官员说,破除垄断需要相关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有的还需要超越行业部门,综合层面的统筹和安排。
变革的艰难,将催生更强烈的期待。更强烈的期待,需要大的勇气面对。
2013年已经迫近。
新的政治周期即将开启,新的经济周期将随之而来。
无论现实多么美好或者糟糕,中国人总爱对未来寄予期望。
许多人从政治报告中努力解读信号,许多人从大会堂的掌声里寻找线索。
改变,在所难免。但如果寄希望于一声号令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其实是一种懒惰的等待。
改变,或可以等来,但不必“等”来。
□ 王海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