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音乐剧天桥剧场二轮上演,用现代视听手法还原老北京繁华
|
新京报讯 (记者陈然)11月14日至16日,由北京歌剧舞剧院出品、田沁鑫导演的原创音乐剧《天桥》,在北京天桥剧场再度亮相。
音乐剧《天桥》的故事发生在晚清向民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在辛亥革命带来的新思潮冲击中,几个年轻人在天桥娱乐城里寻找放飞梦想的可能,一场场爱恨情仇的纠葛在他们之间展开。
剧本、音乐
凸显民族特色
作为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天桥》在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尝试。从剧本来看,编剧旷达全部采用了七字押韵体和通俗化的诗词。他表示,“这是为了突出浓厚的晚清味道”。可这么一来却给作曲增加了难度,但导演田沁鑫却认为,这源于一种“做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坚持”。在音乐方面,作曲廖勇为《天桥》创作了既符合音乐剧的艺术规律,又凸显民族特色的音乐。戏一开场,几个年轻人拿着三弦冲上台,却把三弦当做吉他在使用。在大鼓书的段落里,两个女主角各自诉说心事。
舞美
多媒体写意抒情风
除了剧本和音乐,《天桥》的舞美创意也颇具新意。舞台背景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桥”,两侧则是以玻璃钢制成的琉璃质感的高墙。担任多媒体设计的冯磊,曾与田沁鑫导演合作多年。在《天桥》的舞美里,多媒体占了大头,舞台时而是灯红酒绿的歌舞场,时而平铺开来又成了辉煌的老北京。到了爱情戏码,雨中的天桥,静静盛开的荷花,又为剧情的气氛增色不少。
■ 导演谈
作为一个当代导演,我更看重如何用今天的审美来创作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天桥的繁华盛况现在看来像个梦,而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和审美,将这个梦复原到舞台上。我们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视听手段,用稍带戏剧夸张的手法,将天桥做得更高直至通往天际,沟通起年轻人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它曾有的辉煌和璀璨。 口述:田沁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