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而成名的通俗历史写作者张宏杰,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格外关切。近日,他推出了两本书《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前者写了8个皇帝和洪秀全的“不幸”,后者描述了乾隆皇帝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整个国家和民众牺牲和付出的基础上。11月初,张宏杰和学者刘瑜、央视主持人张越进行了对话。在他看来,皇帝是一个最不幸的群体。与一般人印象截然不同的结论后面,张宏杰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他的说法是否可信?记者采访了他。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现在本报开设《中国性格》专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而论,对民众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皇帝。
张宏杰的《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两本书代表了两个皇帝的极端,前者写了8个皇帝加洪秀全,都比较痛苦;后者写了张宏杰认为,中国历史上活得最幸福的皇帝乾隆,比较幸福——但是,乾隆个人的幸福,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却是以民众的痛苦为代价。
总体而言,在张宏杰看来,皇帝是最不幸的人。对于这一个“悖论”,张宏杰有着充分的论据:
第一,在中国社会中,皇帝的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这二百零九人,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九点二岁,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低近十八岁。
明光宗登上皇位仅一个月,因为多幸了几个女人,就撒手人寰,其身体的虚弱可想而知。
第二,皇帝群体中非正常死亡比率高。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非正常死亡的有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第三,皇帝这个群体的整体生命质量较差,生存压力巨大,因此出现人格异常、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的概率较常人高许多,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传记中,记录有人格异常、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现: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前废帝刘子业讨厌功臣刘义恭,就“砍掉刘义恭肢体,剖开他的肚子,挑取他的眼睛,用蜜腌渍,谓之‘鬼目粽’”。他创办了独家的皇宫妓院,召集众多王妃、公主,令左右幸臣与她们当场开性Party。这些女子都是他的长辈或姐妹,稍有不从者,立即被杀掉,毫不手软。这个游戏玩腻了,他又叫宫女与猴、羊、马交配,他在一旁观察。他把叔父湘东王刘彧裸体养于坑中,要他从木槽取食,并称呼他为“猪王”……
第四,历代皇帝中,较好地履行了自己职责的只占一小部分,基本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圣君”更是凤毛麟角。为后世所纪念和景仰的历代成功帝王加起来不过十数名,而庸主、昏君、暴君则比比皆是,占到百分之九十还多。由于皇帝这个职业挑战性过大,这个阶层中的人,在工作中要体会成功感最难,体会到的挫折感却最多。大部分皇帝在这个职位上是“混”过一生的,因为他们的才能、精力、学识不足以统治如此复杂而辽阔的帝国。
在张宏杰看来,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不幸的根本原因。被剥夺权力的恐惧使皇帝常年神经高度紧张,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呈现某种精神病态。朱元璋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皇明祖训》中,就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过度戒备心理。他说:凡帝王居安之时,应该常怀警备之心,日夜时刻不可松懈,这样才不至于被人所窥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弘
【精读】
皇帝的衣食住行
衣服
为了给皇家生产衣料,清代专门在三座城市设立了规模巨大的工场。为储存皇帝的衣服,专门建有数间殿宇作为御用衣服库。为管理这些服装,专门成立了拥有数十名办事人员的尚衣监。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他那实际上已经是大大没落了的帝王生活时说:“衣服则是大量地做而不穿。”“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据他后来翻检档案,发现仅仅一个月内,内务府就为他做了四十九件衣服。这些衣服,当然绝大部分永远白白贮存库内,从来没有机会上皇帝的身。
食物
皇帝的味蕾牵动着天下各省封疆大吏的神经。清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简朴的朝代,宫中规定,皇帝一人每天消耗食品原料的定额是六百斤: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三只,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萝卜(各种)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数量不等。此外,还要每天专门给皇帝一个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叶十五斤……
住宅
在中华帝国的中央,人们穷尽物力,建筑了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屋组成的宫殿供他居住。大部分清代皇帝无法忍受浩大紫禁城过于压抑、沉重的气氛,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选择住在更自然的圆明园和更朴素的避暑山庄,只有到了冬天才无可奈何地回到这里。
出行
一旦皇帝要巡视他的国土,那么整个国家都要为之翻天覆地:还是以素称简朴的清代帝王为例。
乾隆皇帝的一次出巡,内务府官员记载道,为了供应皇帝路上的饮食,他们提前把一千只选好的羊、三百头牛,以及七十五头专用的奶牛带上车,沿途供皇帝御用。在数千里的出巡路上,皇帝只喝四眼泉里汲出来的水:北京的玉泉山泉、济南的珍珠泉、镇江的金山泉、杭州的虎跑泉。为了给皇帝运送泉水,专门成立了一支庞大的车队。在炎热的夏季,几十万公斤冰块被从北京提前运送到路上,以备皇帝口渴时能吃上冰镇的西瓜……
为防止皇帝在回去的路上因为重复的风景而厌烦,“归途还必须另修一条道路”……
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清代祖制,每天早上五点左右,皇帝就必须起床。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着自己喜好来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辰,皮、棉、夹、单、纱的各种质地以及式样、颜色规格、文饰都有严格规定。
梳洗已毕,首先要做的事是“读‘实录’一卷”,也就是说要学习祖先的光辉事迹,背诵祖先的教导。
早上七点到九点半是皇帝吃早饭的时间。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皇帝就座后,传膳太监一声呼喊,饭菜鱼贯而入。试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每种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然后是处理政务。即御门听政,皇帝端坐于乾清门。整个听政过程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文武百官从景运门入,在门下广场排班。奏事开始,大臣从东阶上门,列跪,尚书居前,侍郎位其后,陪奏的官属又在其后。尚书一人手捧折匣折旋而进,至本案前垫上北面跪,将疏折匣恭放于本案上,然后起立,趋至东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几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处理意见,大学士、学士承旨。事毕,大学士、学士起立,从东阶下,记注官从西阶下,皇帝起驾还宫。
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半,是皇帝休息吃午饭时间。根据《国朝宫室》记载,每天皇帝一般在下午一两点时吃午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
在下午两点半到五点这段时间里面,皇帝除了办公以外,还要看书学习。
晚上七点到九点皇帝要祀拜神灵,到各殿神佛前拈香,然后上床睡觉。按照规矩平时皇帝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嫔来陪他睡觉,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来,叫做“召幸”。由太监把被传的妃子用一条大被裹好,送到皇帝寝宫。妃子必须从皇帝的被脚爬入,开始被“幸”,“幸”到规定时间,窗外太监就一声呼喊:“皇上节劳。”于是皇帝翻身下来,太监再把妃子包好送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