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增进共识第一步:怎么说话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观察

  “政治话语”虽有其特殊性,但除了需要真实、准确、标准之外,更多的地方需要体现官员的人性化,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如此,方能让政治温暖起来。

  11月12日,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出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包括“话语体系”,他表示“话语体系的背后,实质上是执政姿态与执政理念的反映。当政治语言与生活语言大体接近,共识也能在官方与民间的贯通中建立。”

  早在两年前,在中央党校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曾痛斥官场上的不良风气:“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这不仅“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更“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

  正因为此,习近平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亮相讲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政治话语”层面,赢得了舆论的积极反应。

  政府公文及官员的发言,的确反映着“执政姿态与执政理念”。

  正常的“执政姿态”,就是政府和民众互相尊重、地位平等。一个官员和自己的家人、朋友说话聊天,肯定不会“官话连篇”,为什么?因为双方是平等的。

  “执政理念”,就是你到底是“公仆”还是“主人”。当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管理”和“治理”民众的时候,骨子里认为“我是主人”,那些呵斥和雷人之语当然会自然流露。

  现在有“官民两个舆论场”之说,两个舆论场,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打通两个舆论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首先要求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来进行,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

  近两年,在“政治话语”上栽跟头的官员并不鲜见,有的官员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有的官员说“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还有官员说“你知道什么叫恶不?跟政府作对就是恶!”也有官员在交通事故现场“开怀一笑”,尽管事后这些官员都因此引来关注,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是“雷言雷语雷表情”背后的“执政姿态与执政理念”却不能不引起警惕。

  当然,这些或许是一些极端的案例,而另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却更为严重,就是官样文章,乃至一些地方出现“领导讲话”互相抄袭的现象,有网友曾发微博总结出官话的“万能八条”: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这些“正确的废话”的存在,是横亘在“两个舆论场”的第一道障碍,影响交流互动,阻碍问题解决,必然会影响共识的建立。

  在中国,一直都有“文以载道,言为心声”的说法。“政治话语”虽有其特殊性,但除了需要真实、准确、标准之外,更多的地方需要体现官员的人性化,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如此,方能让政治温暖起来。

  □新京报评论员 高明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