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国际新闻·世界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4:国际新闻·世界观

纽约灾后重建儿童救助中心

被飓风摧毁的儿童救助中心3天募集10万美元;市长承诺新建10个庇护所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08年7月9日,纽约,无家可归者救助中心的孩子们在学习跳舞。

  据美国媒体16日报道,超级飓风“桑迪”已经离开了纽约,但这场飓风为纽约市带来了更多的无家可归儿童,曼哈顿区被飓风摧毁的阿里·福尼无家可归儿童救助中心正在加紧重建中,该中心正在筹集40万美元。

  “这是一场灾难中的灾难,”救助中心负责人卡尔·西西连诺说,“我希望街上的孩子都能住进庇护所”。

  “桑迪”之前,救助中心的床位已经供不应求,而桑迪让这一境况雪上加霜,救助中心的大部分设施被损坏,阿里·福尼救助中心正在筹款进行重建。不过好在11月适逢全美无家可归青少年宣传月,大量的社会组织在本月都会开展宣传活动,以唤起全社会对无家可归儿童的重视。阿里·福尼救助中心亟须重建资金的消息一传出,捐赠者纷至沓来。

  三天之内,救助中心就收到了1000多位捐赠者捐出的10多万美元。截至上周,救助中心募集到的资金已经超过了25万美元。该机构已向政府申请资金援助。

  目前,阿里·福尼救助中心能提供77个床位,其中30个是政府提供资金,但这仍不能满足要求。西西连诺说,他们打算扩大救助中心的规模,重建后的救助中心将是原来的六倍大,而且将全天24小时开放。

  纽约有200多个救助中心,虽救助体系比较完备,但床位仍非常紧张。桑迪导致更多人暂时无家可归,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称,“我们必须要为40000人找到住处。”布隆伯格最近已经宣布,将增建10个新庇护所。目前,纽约政府将大量无家可归者安置在旅馆中。

  由于本月是全美无家可归青少年宣传月,不仅是在纽约,全美都在积极推动救助活动,以保障无家可归青少年的权益。

  据马里兰州一家网站20日报道,凡妮莎·普洛斯彼罗讲述了她和两个无家可归女儿在庇护所的生活。因为家庭变故,凡妮莎和孩子们成了无家可归者。现在,她和其他五户家庭一起住在当地救助站里。

  状况不怎么乐观,但孩子们看起来还不错。每周,两个女孩都会高兴地来到一间宽阔的房间,房间里有个摆满书的大书架。在这里,当地学校的老师会和她们谈心,给她们补习功课。

  无家可归没有让孩子们的教育停滞,根据法律,凡妮莎可以让女儿继续就读之前的学校,也可以入读救助站附近的学校。不论哪个学校,都会有校车接送。

  为了让无家可归青少年也能享受同等教育,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个计划,每周两次的课后补习就是其中一项。所有为无家可归青少年提供补习的老师,可以得到每小时17美元的补助。凡妮莎说,“尽管状况不好,但是女儿们现在挺高兴。”

  令凡妮莎女儿受益的,正是美国无家可归青少年救助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案——《麦克基尼-文托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

  这一法案第六条旨在提升无家可归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该计划的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由美国教育部统筹划拨给各州,各州再根据下属学区的无家可归青少年人数进行分配。

  凡妮莎两个女儿享受的课外补习计划的经费,就来自马里兰州教育部给当地学校的83000美元拨款。根据这一法案,学校要聘用专门人员协调无家可归学生的事务。(高美)

  ■ 背景

  多重立法保护流浪青少年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在美国,真正在街头流浪乞讨的青少年其实很少,大部分只是随父母流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但政府资助的汽车旅馆和救助站、教堂提供的庇护所、社会组织或者社区提供的救助站都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他们能在各个收容所和“食物银行”可以领取免费的食品。

  美国对待无家可归青少年的方式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视这些青少年为“麻烦制造者”和“潜在的犯罪源”,对这一群体旨在收容和遣返,强调为其提供住所、咨询和其他相关服务,以减少无家可归青少年数量及预防犯罪。

  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些青少年并不是威胁社会秩序的人,他们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1974年,美国通过了《离家出走青少年法案》,要求联邦政府三年内每年拨款1000万美元,为这些青少年或他们的家庭提供临时收容所、家庭咨询以及事后安置服务。

  1977年,这一法案被更名为《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从此,美国专门针对流浪青少年的法律保护和救助体系正式形成。

  之后,该法案历经数次修订:1988年增加了帮助大龄流浪青少年的《生活过渡计划》;1994年增加了保护流浪青少年免受性侵犯的《街头拓展计划》;2003年增加了针对失踪青少年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发挥大作用

  除了政府机构外,美国有超过150家专门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救助的非营利组织。而这些组织的分支机构几乎涵盖了全美各个城市,他们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住宿乃至职业培训等。

  据“全美青少年救助”NGO媒体负责人克洛妮·碧淇介绍,这些机构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全美无家可归者联盟”和“终结无家可归者联盟”。两家机构都致力于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饮食。而“全美青少年救助”则将重点放在无家可归的青少年身上。

  “全美青少年救助”是专门救助无家可归青少年的社会组织,他们组织了大量的活动,唤醒全社会对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关注,征集救助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办法。同时,为他们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技能培训,并对无家可归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帮助政府和其他组织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

  该机构对全美50个州的无家可归青少年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各州救助无家可归青少年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评级,最后发布了《全美50个州无家可归青少年境况排行榜》,督促政府和相关机构为救助无家可归青少年做得更好。(高美 韩旭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