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人何寂寞(13)
有一位诗人,未满20岁便以诗成名,却于24岁时辞世,只留下二十余首儿童诗。
他是杨唤,去世后一度沉寂,后来,台湾出版了《杨唤全集》,1988年,“杨唤儿童文学奖”成立,那是惠及两岸儿童文学作家的奖项。
□叶克飞(专栏作家)
他的一生实在太过短暂,1930年出生,1947年到青岛工作,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至台湾,1954年去世。在那短暂一生里,贫穷困顿、颠沛流离始终相伴。
他的逝去是一场事故,那是1954年3月7日,有雨,他路遇同事,得赠电影《安徒生传》的劳军票,而安徒生恰恰是他的偶像,若非囊中羞涩,他早已自己购票,于是,他匆匆跑向台北西门町电影院,穿越铁路时,竟不慎把脚夹在两条铁轨的缝隙中,而列车却呼啸而来……
上次去台湾,一到大名鼎鼎的西门町,我便咨询导游附近可有当年铁路旧迹,却因年代久远未得答案。站在那喧闹街头,环顾四周,一派繁华,当年风貌早已不再,便心生惆怅。倒是在我心爱的故地青岛,还能寻得杨唤故居。
那是我外婆家附近的青岛观海一路4号。此路于半山开辟,环绕观海山,错落地盖着一栋栋德式小楼,自顾自地残旧着,院子里总有茂密树丛和绚烂的花。路口右边的一栋红瓦建筑便是观海一路4号,是我少时熟视无睹的一栋楼。去探访那天,房顶的红瓦边沿顽强地生出了一棵小树,盛开着紫色小花。
那顽强,一如杨唤本人。
他的童年可谓大不幸,不满周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两年后,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相继去世,父亲随后再娶,却遇人不淑,杨唤一直被后母虐待,1947年,17岁的他从农校毕业,同年父亲病故,他开始流浪生活,在青岛《青报》找了份校对工作。不久,副刊编辑因病休假,他临时顶班,却表现出色,结果成功转正。据友人回忆,杨唤认为在青岛那段时间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他也尝试自己写诗写文,第一本诗集《乌拉草》便在青岛结集。
可当时中国兵荒马乱,他连稳定工作都保不住,不久《青报》关门,他又流浪至厦门,迫于生计,进入一支国民党军队当电影放映兵,1949年春随军去了台湾。
至此,他才停止了流浪,但依旧困顿。但也是在这时,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1952年,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儿童诗。
我曾认为,特别幸运的人与特别不幸的人都会有纯真童心,杨唤属于后者。他早年在大陆时创作抒情诗,赴台后专注于儿童诗,前者是忧郁的表达,后者却欢畅温暖。少时的悲惨生活让他愤懑,却也让他无比憧憬甜美童年,“我笑我那萎谢的童年,我笑我那童年里的苦难,虽然我笑得很凄然”。
也有怅惘——在他不写儿童诗的时候。比如他写《乡愁》,便是我爱的腔调,如那句“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可惜,这个世界给他的时间委实太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