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历史

追溯金融泡沫的历史源头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英国画家爱德华·沃德的画作《南海泡沫事件》(Hogarthian image of the South Sea Bubble)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
版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定价:35.80元

  作为“前央行时代”最重要的金融泡沫之一——南海事件,它与几乎同时在法国发生的“密西西比号泡沫”,可以被看做是金融泡沫的鼻祖。此后,金融史上所经历的历次重大泡沫,可以说均有这两起事件的影子。为此,回头再来重温这两桩“金融泡沫”的历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下依旧在延续的阴霾,就有极大的价值。孙骁骥的《致穷》一书正是通俗却全景地展现了“南海泡沫”的始末。 

  □书评人 严杰夫

  盲目投机 泡沫的诞生

  想要梳理“南海泡沫”的发生,自然就无法不去观察当时英国乃至于欧洲大陆的社会氛围。

  作者在第一章中叙述的伦敦股票市场的兴起,正是“南海泡沫”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之一,伦敦股市在诞生之初,就有极其浓郁的投机气氛。它与当时英国政府扶持的彩票产业、远洋殖民产业等一起,都明显带有资本主义初期所普遍具有的对于财富的渴慕和贪婪。作者在书中如此描绘那个时代:“数不胜数的股份公司和遍及咖啡馆的股票掮客构成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想象”。

  从这个时代背景来看,“南海泡沫”的成形和爆发,背后的两大推手其实就是股票市场的早期繁荣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产业的发展。在成立之初,南海公司的目标就是想要瓜分“日不落帝国”尚未染指的南美洲资源。西班牙等欧洲“旧世界”国家在南美洲攫取的大量金银贵金属,早已让英国这个“欧洲新贵”分外眼红,南海公司则妄图借此渠道成为帝国的第二个“东印度公司”。事实上,如果让现代人来评估,一个仅靠殖民拓展为主营的企业,即使它掌握了再多的政府资源,大多数人都会明白投资这样的公司拥有太大的风险。但是,作为当时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帝国,英国人已经在殖民扩张中尝惯甜头,他们的习惯性思维认为,殖民拓展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政府的支持、南美洲丰饶的资源、再加上股票经纪人的巧舌如簧,南海公司的股票会在新生的伦敦股市上变得炙手可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度炒作 泡沫的吹破

  为了获取对外殖民的特许证,南海公司通过利益交换,获得了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议会中诸多议员的支持。但在这种官商勾结的背景下,这个新的殖民公司在未真正开启事业之前,就已承担了大量的帝国债务,还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股份用于贿赂。南海公司的经营性质已然逐渐变味,它实际上成为用来剥离政府财政债务的机构。政治势力的介入,让南海公司的“事业”成为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赌局!正如经济史家彼得·加伯在提到南海泡沫时所评论的那样,它实际上“是由政府高层官员发起和协助的场面壮观的宏观经济阴谋”。

  参与过股票投资的读者恐怕都知道,最容易受到市场追捧的股票通常都有宏大的目标、美好的故事、看似正规的治理结构,以及表面坚挺的后台保障。陷于事件中心的南海公司当时恰恰就集这些“特色”于一身。所以,即使放到今天,这样的一家公司也难保不受到市场的热炒。这样来看,对于当下,“南海泡沫”的反思就有了直接的现实意义。

  诚然,如作者在结语中总结的那样,“腐败的政府、愚蠢的投资者以及庞大的公共债务”是引发南海泡沫的三大因素。但问题在于,今天的投资者恐怕并不比三百年前更加聪明,不需要去再造一个新的“南海公司”才能实现剥离。那么,我们当下的投资市场,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抵御来自政府的影响。

  切勿盲从 泡沫的启示

  现今,各国政府尽管无法直接参与股票市场投资,但它们仍能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国有企业乃至于舆论宣传工具,来对市场施加间接的影响。发生在本世纪的两大泡沫,究其根本仍然是政府政策失当酿成的大祸,而在这些“疏忽”背后恐怕就有太多外人所不知道的利益纠葛。就拿“次贷危机”来说,表面上看,次贷泡沫的产生和破灭,是在于贷款和债券市场疏于监管,但谁又知道风暴的背后没有政府官员的私利在作祟呢?毕竟,地球人都知道,包销了大量次贷产品的高盛、雷曼等投行,与联邦政府和参议院大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关系。

  这种背后的秘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恐怕永远也无从获悉。这其实就回答了《致穷》的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内幕交易究竟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内幕交易对于投资市场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金融产品的信息不够充分,从而损害交易公平,并可能最终导致泡沫的再度爆发。如果市场中的信息能够足够透明,那么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也无法将一个内里腐烂的产品包装鲜亮后就高价卖给其他投资者。所以,在西方经济理论中,信息足够透明是一个有效市场成立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遇到一个信息绝对透明的市场。尤其是在“南海泡沫”爆发300年后,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早就长成了一头巨大的怪兽。但谁都没法保证这头怪兽的内心,会如迪斯尼童话里的那头怪兽那样纯净。

  不过,即使如此,在对待股票市场的立场上,笔者仍与《致穷》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毕竟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缺少了股票市场,就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南海泡沫”及其后的历次金融泡沫,其实一直都在讲述着同样一个道理:不要盲目相信利益相关方的宣传,更不要拿它们来当做投资决策的参考!

  【背景】

  连牛顿都被套的南海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事件。

  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通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英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

  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浑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英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

  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政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向股民做出赔偿,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政局。至于南海公司并没有因为泡沫而倒闭,但事实上,公司在1750年以后已中止对南美洲进行的贸易业务,它最终维持至1853年才正式结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