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有意义的人生不能光看历史”(1)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两名喜欢历史的初中学生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纪连海谈话。

  ■ 本周出镜

  李博含、戴琳溪

  北达资源学校初二学生

  互动方式: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纪连海谈话1小时

  强二代关键词:爱上历史

  初二女生李博含自己做主报名参加了新京报“强二代”活动,不仅如此,这个说话轻轻柔柔的女孩,还要求带上自己的同学戴琳溪一起参加交流,因为戴琳溪是纪连海老师的超级“粉丝”。

  于是,两个女生提前做足功课,准备了详细的“采访提纲”,带着纸笔,充满期待地来到纪连海老师的办公室里。对这次交流,两个孩子显得很兴奋。

  学校里的纪连海一身黑色中山装,看上去比电视节目里更清瘦,女孩子们刚开始有些拘谨,但在纪连海老师的带动下,很快就放松下来,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大家时常发出畅快的笑声,纪连海手扶眼镜、掩嘴而笑的姿态,也与在《百家讲坛》节目中无异。

  交流中,李博含和戴琳溪问了很多关于历史和历史课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看上去显得有些学生气,但纪连海全部耐心回答。从一个中学老师的角度出发,纪连海也分析和反思了当下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真是一个热爱历史的人!”交流结束后,两个女生不约而同发出感慨。

  学历史 学过历史就能客观看待事物

  李博含:历史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学科,但是我们班很多人都在历史课上写其他作业。老师讲的还是很认真的,您觉得这是谁的责任呢?

  纪连海:这里面有很多原因,第一,学生对历史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第二可能老师讲的针对性不够好,年复一年地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如何提起学生兴趣。

  怎么才能弥补这个缺失?首先要清楚历史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与现实紧密贴近,学史明智,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找到未来和定位,学生明白了这些,才能懂得学历史对自己的人生很重要,也许就不会太过于考虑老师讲的兴趣性。

  当然,现在中考不考历史。在考试的指挥棒之下,不考试就不重要,大家做出了选择,这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

  李博含:前段时间钓鱼岛争端,学校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呼吁理智爱国、勿忘国耻,学生们都很激动,而且那时外地也发生了一些比较过激的事情,您怎么看?

  纪连海: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没有问题,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我们的藩属,但是藩属与隶属还是不同的。学生的智力和感情都在发展当中,还是要学习,爱国热情是好的,但毫无理智的爱国要制止。

  有些人破坏别人购买的日本商品,但如果只买我们自己不好的产品,别人的好的产品都砸掉,其实保护的是我们的落后。历史课告诉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取得胜利,对你们来说,就是要好好学习。学过历史,就会更加客观、长远地看待这个事情。

  李博含:我们去看历史,还是很迷茫,似乎没有找到主线串起来。

  纪连海:不是你们迷茫,而是在课堂上和学习当中,没有把历史课串起来。比如钓鱼岛的争端,其中就有很多历史背景,这里面每一个事情都好比一颗珍珠,你们没有把珍珠穿成项链。

  当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到了高中之后,就会强调对于历史背景的分析,才会把这些珍珠都串起来。

  戴琳溪:我对清史很感兴趣,您怎样评价清朝?

  纪连海: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关外进到关内,虽然进步了很多,汉化了很多,但相比明朝时期的科技发达,依然是落后的,闭关锁国,所以很多人会把矛头对准清朝。

  现在,对明朝历史和清朝历史都有刻意的美化和丑化,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

  无论是哪种对清朝的美化,都美化不了1840年以后的清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很多问题是在乾隆他爷爷那时候就有的,康熙找了很多外国人来上课,他又特别好学,数学天文地理知识全国第一,为什么不让他办学校培养呢,为什么一个人学呢,结果后人(雍正和乾隆)觉得这些没用。但我们一些史学家就觉得,你看康熙多博学。但这个当时的一号领导人只让自己爱学习却忽视了别人的学习。

  有些人对那些刻意的美化,最后实在没辙了,就把罪责全归结到慈禧头上。后来戊戌变法,所有人在指责女性的时候,却忽视了戊戌政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03天颁布了两千多部法令,皇帝的命令是圣旨,一天20多个圣旨,你就不能想好了再发圣旨?现在很多人美化光绪,认为光绪完全没有错,要丑化慈禧。

  李博含: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难免受到作者观点的影响。

  纪连海:严格来说,历史只有史料,要对比大量的史料来研究,清朝距离我们近,所以史料多,读不完,读点儿就会有见解。明清史是史料的占有,越到近现代这故事越说不清。

  D04-D05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王荟

  D04-D05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下转D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