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评论
11月27日,北京宅地市场没有土地成交,但一宗刚刚挂出出让公告的农展馆地块却搅动一池春水。也就在同一天,北京有关部门针对有关传闻,否认市场存在恐慌性购房,称商品房市场供应充足。
有人注意到市场局部出现的异动迹象,相关部门立刻发声希望稳定预期,高价地却又同时入市,凡此种种,年底的房地产市场更显得波谲云诡。因此,任何一个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举动,都应该慎重。
众所周知,“面粉”影响“面包”,土地市场传导的信号对于楼市而言,因为敏感而更显得严肃,如何平稳土地市场带给市场预期的影响,考验着决策智慧。
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虽然整体上核心城区土地的稀缺性是公认的,但在技术层面,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可以缓解。试想,十个人抢一个馒头、十个人抢两个馒头、十个人抢十个馒头,激烈程度会一样吗?放在土地市场,如果农展馆地块和万柳地块同时入市,或者再加上东直门香河园等其他热点土地,单块地的竞争会否稍弱一点?当企业预期有其他选择的时候,还会不计代价竞争一块地吗?同样,每次的高价地出现也不应该屡屡解释为“个案”。
对于个人来说,未来不可预期则要把握现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不知道未来还有哪些优质地块、优质地块又会何时挂出的时候,也只能去拼已经供应的地块。“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去抢”成为不少房企的无奈。结果就只能是,单个企业理性决策,聚到一起引发非理性竞争,成交价格让人咂舌。
开发商卖楼捂盘惜售,会引发买房人疯抢;土地市场卖地也进行类似的强势销控,是否也是一种“饥饿营销”?
今年,北京两次发布供地计划,将一些拟上市的地块情况公之于众。无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这种改变还远远不够。首先,拟入市土地能否有更具体的时间?其次,同质或同区域土地能否不再“挤牙膏”,适当增加供应量?
例如,今年两次供地计划都没有将农展馆地块列出,而有的已列出土地并未明确具体供应时间;再如,9月底成交的孙河地块,同区域可供应量很多,但目前只有一块土地推出,其他地块上市不知其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86次提到“改革”,改革,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期待土地市场的供应思维也能改革、创新,在楼市调控中扮演更积极、更具有建设性的角色。
新京报记者 张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