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十八大报告摘要】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李斌晨
39岁,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科主任
【链接北京】
北京自2006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80个、村卫生室2971个,基本实现城镇地区居民出行15分钟、远郊平原地区居民出行20分钟、山区居民出行30分钟可及基层卫生服务的目标。
未来5年,本市将加快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山区巡诊服务和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使社区卫生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11月21日14时,距下午开始诊疗时间只过了半小时,李斌晨坐诊的全科9号诊室门前,已有6位病人在排队。
曹大爷是位糖尿病患者,他是李斌晨当天下午看的第五位病人。
“嗨,李大夫,今儿忙吗?”曹大爷用和街坊邻居问好的方式,跟李斌晨打着招呼。
排队的病人,大部分也和曹大爷一样,都是这里的老病人。
李斌晨一边翻看曹大爷在一家三甲医院的病历本及药单,一边听他描述近期的身体状况。几分钟交流后,李斌晨十指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击,从屏幕的药品列表中选出曹大爷需要的药,再抽出一张红色空白单,塞进打印机,取出单子,签上字。
曹大爷拿着单子起身,贴着椅子腿的脚还没来得及迈出,下一位病人已经坐下了。
此时,等候看病的队伍不缩反增,已有8人在排队。
来社区医院看病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患的多是心脏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常见病,也有一些感冒发烧从大医院转诊过来的社区居民。给每位老年患者看完病,李斌晨总是会简短地介绍一些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2011年初,李斌晨由二甲医院——垂杨柳医院调到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任急诊科主任。虽不像大医院常有急重症病人来就医,“但我看来,无论病情急缓,只要有患者的地方,每个医生都可以发挥他们的所学所能,为患者服务。”李斌晨说。
16时许,诊室门前难得的空闲。根据医院的挂号系统显示,截至此时,当天李斌晨的接诊量已达140人。正常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不过一般都是6点才能忙完。”
趁着门诊的“空当”,李斌晨起身走向急诊观察室巡视。
在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全科诊室均设在二楼,李斌晨的诊室则在一层,紧挨着急诊室。如果急诊有危重病人,他还要组织抢救。如今,李斌晨已形成了习惯,即使急诊没什么事,他也会去观察室巡视,“这样心里才踏实。”
巡视完毕,李斌晨回到诊室,正欲舒展一下身子伸个懒腰,又有三位大妈拿着挂号单走进来。
李斌晨刚伸直的腰背又收回来,端坐下,开始新一轮工作。
【同题问答】
1.你关注十八大了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斌晨:关注了十八大报告,对其中关于民生的印象最深,朴实、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医保的规划充满期待。
2.未来十年,你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期待?
李斌晨:期待医疗行业有更好的发展,医院有更好的发展,医务人员的工作待遇能够得到改善。
3.你认为你所在行业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李斌晨: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社会对医生有更多的尊重、认可。医生有与之付出相应的待遇,如此会令我们倍感欣慰。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卢漫
本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