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走进历史深处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观察

  在“官史”中不过冷冰冰数据、条文的东西,在“小人物民间史”中,却往往是由一声声叹息、一滴滴血泪凝成,让人不忍直面。历史是人写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写史”,历史才能更丰满、更真实、更有血肉。

  “一九四二”的话题,像楔子一样,一下子闯入我们的生活,铺天盖地。

  “一九四二”走红,不是因为电影里的明星,不是因为“恰好”七十年的时间节点,而是那个特定年代里的灾难。

  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公元前841年至今共2853年,官修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怕一年。

  中国却又是个缺乏历史的国家:旧时官修的历史只围着帝王将相打转,视野是官家之视野,声音是官家之声音,所见所及所感,自然也只能是官家愿意看、愿意听、愿意想的那些人、那些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则同样是对自己成败利钝的感受与领悟。

  这样的“官史”也会记录天灾人祸,休咎战乱,但所关注的,却注定只能是官家的甘与苦、得与失。

  然而,历史本就不是仅由大人物所创造的,自然更不能仅让他们垄断历史的书写权。历史是人写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写史”,历史才能更丰满、更真实、更有血肉,才能看到更多侧面、细节,更多普通人的甘苦喜乐,生死挣扎。

  这就需要我们去多问、多听,去问那些、听那些至今健在者对往事的口述,翻找、探究他们所留下的口碑、遗物、线索、资料,并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真伪丛杂的丰富资料、线索加以整理、归纳、对比,从中找出更丰富、更多色彩的侧面,反映更多阶层、尤其底层民众甘苦得失的、宝贵的历史素材。

  这些小人物笔下的历史未必惊天动地,因眼界、文化所限,有时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他们所说所记的,或许“小清新”不多,鲜血淋漓、白骨森森的场面却不少,水、旱、蝗、兵、匪、患、漕、粮、役,这些在“官史”中不过冷冰冰数据、条文的东西,在“小人物民间史”中,却往往是由一声声叹息、一滴滴血泪凝成,让人不忍直面。

  然而,不去直面这样的历史另一面,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真相”,充其量不过是“真相之豹”的几个斑点,而从这样狭隘的“历史真相”中所总结出的所谓“历史经验”,也只能是片面的历史经验。

  一个能认识到祖先历史荣耀的民族,是幸福的民族;既能认识到这些,又能直面历史的阴暗面,直面历史上那些被忽视乃至无视的底层社会、底层人物命运、感受,直面那些不忍看、不忍读之天灾人祸的民族,才会是永生的民族。而要做到这点,就不能只看“官史”,也同样要把耳、目、心、口,对准草根与民生。

  以一九四二年的历史来看,至少在灾荒的问题上,“官史”是不全面的,如今民间父老的回忆和温故,对历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近来这类写身边史、草根史,并敢于打破禁忌和“规矩套子”的人和作品渐多,这些作品有些不免粗糙,有些同样是一家之言,需要客观分析、多方比对,还有些因“加工者”本身的问题,个中掺杂了较多主观性、抒情性、文艺性的东西,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这类“底层历史”“民间历史”的含金量。

  不过,绝不能因此否定这种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让原本片面、粗线条的“官史”血肉更丰满,视野更开阔。本来,历史写的是人,应该尽可能写更多层面的人;历史是人写的,应该让更多层面的人来写。

  □陈在田(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