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上一篇  下一篇

被接受的溢价被批评的质疑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旁边评论

  《新京报》本期的“京报调查”结果颇为出乎意料,57.6%的受访者认为出租车可以有条件地自主定价,如在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下等。56.1%的受访者认为“杨锦麟违反最基本的市场契约制度”。这至少说明,当市场规则和权力产生冲突的时候,超过一半的公众,更愿意在市场规则下解决问题,而反对权力对于市场的过度干预。

  原本50块钱的路,因为渠道的稀缺而涨到了200块钱。这种溢价是不是奇货可居,占人便宜,我想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因为个人的工作生活需要,接受了这种溢价,实际上也就是在市场契约的精神下,完成了一次契约签订。双方无论之前如何考虑,都要按照契约去完成自己的义务。

  抛开杨锦麟打车事件的情绪化表达,也参考杨先生所说的“普遍仇官情绪”(这个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件事情中,更重要的是市场规则已经逐渐成为公众判断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今天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识建设,也是改革开放培育的市场精神。但是,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权力对于市场原则的干预无处不在,而人们很难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履行自己的需求。这恐怕也是这组调查呈现如此结果的一个原因。

  当然,另一组数据也说明了被调查对象的市场理性。人们虽然支持议价后的“溢价”,但是反对“逐利”和“自由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公众愿意为市场支付更高的“溢价”,但是前提是溢价要相对合理。问题恰恰在于,如何让市场决定“合理的溢价”,恰恰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超越本案,我们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在市场原则前提下,对出租车市场进行合理的管理引导。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常常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这次杨锦麟打车事件和后续调查恰恰说明,权力慎重进入市场管理,尊重市场精神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石嘉(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