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鲁克《情人的衣服》压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本周四登陆中国国家博物馆剧院
|
新京报讯 (记者陈然)昨天下午,“2012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压轴大戏彼得·布鲁克的《情人的衣服》在首都剧场二层咖啡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12月6日至12月9日,彼得·布鲁克,这位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的作品将首度亮相中国大陆,登陆中国国家博物馆剧院。虽然因身体原因,87岁的彼得·布鲁克最终未能如愿前来中国,但这位大师早已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敬意,如他执导的《暴风雨》就受到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
英文版今年4月首演
彼得·布鲁克1925年生于英国伦敦。1968年,“因厌倦了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他前往法国定居创作。至今已创作超过七十部作品。在戏剧实践之外,彼得·布鲁克还是一名重要的戏剧理论家,他最著名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至今已有超过15种语言的译本,深刻影响了世界剧坛。
三个演员,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副衣架构成了《情人的衣服》的全部。本周四起,这部戏就将登陆中国国家博物馆剧院。该剧的法语版首演于1999年,这次将在中国内地演出的英文版本,今年4月刚刚在法国巴黎首演。制作英语版的初衷是希望这部戏可以去世界上更多的地方。新版的一大改变是在音乐方面,当年的法语版演出采用了爵士乐录音作为伴奏,此次加入了乐队的现场伴奏,部分场景台词改用歌唱演绎。
编剧不解中文译名
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彼得·布鲁克的重要合作者,也是该剧的编剧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女士携主演菲利普·维亚拉特与音乐家弗兰克·克瓦兹克一同亮相。玛丽海伦娜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与彼得·布鲁克一起合作,参与了包括《卡门的悲剧》《暴风雨》等多部作品的制作和创作。《情人的衣服》由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说改编而来。1985年之后的两年,玛丽海伦娜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十几年后,彼得·布鲁克将其搬上了舞台。因为该剧2002年赴香港演出时,剧名被翻译为《情人的衣服》,因而此次沿用了这个中文翻译。在发布会上,玛丽海伦娜还表示,自己十分不解该剧的中文译名加上“情人的”三字,她认为英文剧名The Suit(译为西服),更加言简意赅。“这件衣服在剧中已经不是情人的衣服,而成为了一个角色”,玛丽海伦娜解释道。
■ 影响
赖声川 连接到全人类
2002年,趁着在香港排演《如梦之梦》之际,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现场观看了《情人的衣服》。赖声川坦言,彼得·布鲁克是他最欣赏的戏剧导演,他曾在采访中谈到这部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戏剧作品:“那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布置。但看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没错,虽是小品,但却是大师的作品,因为他有办法把观众包容进去,然后再让观众连接到一种更大的力量。通过演出,所有人都被连接到一起,连接到全人类,而因为这连接,我们变得更大一点。”
■ 剧情
一个年轻男子在回家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妻子和一个陌生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然而,他没有反应激烈,反而藏进了衣橱。情人穿着内衣裤仓皇逃离,却将西服忘在身后。丈夫告诉妻子这件衣服将从此陪伴着他们一起生活,从早到晚。他说到做到,开始了无情的复仇。
■ 幕后
《情人的衣服》改编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短篇小说。康·塔巴所生活的小镇变成了废墟,他不得不远走斯威士兰,随后在贫困、悲痛、种族隔离外加酒精的夹击之下死去。和所有在世或已逝的黑人作家一样,康·塔巴的书全部被禁,并在许多年里都无法被改编成剧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