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娱乐新闻·评介/体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娱乐新闻·评介/体验

《逃离德黑兰》 复古营救 步步惊心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逃离德黑兰》已经开始了进军金球奖和奥斯卡之路,它的申奥海报主打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等几项。

  《逃离德黑兰》Argo

  出品:美国

  导演:本·阿弗莱克

  主演:布莱恩·科兰斯顿/本·阿弗莱克

  本·阿弗莱克做导演看上去比做演员更有前途,《逃离德黑兰》成了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之一,这是一部可以拿去电影学院做教科书的主旋律商业惊悚片,匠气十足,每一个方面都很完美。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摄影、剪辑、配乐、化妆、服装设计、艺术指导和主角配角们都是奥斯卡级别的水准,但对于这类缺了点灵气的商业电影,影片在颁奖季的前途并不乐观,好在这一切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故事再巧合再惊心动魄似乎也让人说不出什么。

  影片一开始就是配合着漫画感动画的背景科普,帝制的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他不挥金如土,还联合美英帝国损害伊朗石油利益,直接从中获取暴利,人民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失业贫穷饥饿。而支持石油国有化的首相摩萨台在中情局和军情六处搞的假军事政变中被囚禁起来,伊朗人民愤怒了,他们要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伊斯兰教禁律,还要把CIA赶出伊朗。本片的剧情就从这里开始,1979年11月4日,数百名穆斯林学生冲进美国使馆,绑架了主楼里的工作人员,其中有6个美国人最终逃出,躲进了加拿大大使馆官员家中,随时可能被伊朗人抓去广场绞刑处死。本·阿弗莱克饰演的中情局特工人质解救专家托尼·门德兹计划用一部伪造的中东风情科幻大片《阿尔戈计划》将这6名人质救出德黑兰,灵感来源顺便戏谑了一把唯利是图的好莱坞商人,只要有钱赚,连地狱他们都敢去。

  这是一部价值观绝对正确的电影,弱化了政治因素和利益关系,故事的重心全在个人英雄主义的人质解救过程上,故事紧凑,步步惊心。剧本的故事编排和节奏在技巧上绝对一流,层层叠加推进,后面四分之一都是好莱坞商业片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真可谓天佑美利坚,坐拥了天时地利人和,最后一刻化险为夷逃出升天。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结尾还有人物原型的新闻照片做对比,服装化妆和人物造型以及演员表演的在细节都让人无话可说,就连影片的摄影都有意模仿上世纪70年代老电影,加上大量真实新闻素材的运用,影片拍摄的部分在细节上更是倍感真实。 □亵渎电影

  ■ 导演谈

  用片头欺骗观众的大脑

  记者:你大学时专业是中东问题研究,是否因此对拍摄《逃离德黑兰》感兴趣?

  本·阿弗莱克: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很有兴趣,所以拍摄《逃离德黑兰》对我来说就有点像拿到了博士学位一样(笑)。我曾写过关于伊朗革命的论文——而且我肯定那些论文写得很糟(笑),不过很奇怪的是,当你学过一个专业就自然而然会对那个专业的东西感兴趣。其实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这个专业出来的,因为我都没有毕业。不过当华纳公司这么信任我,把剧本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还是感到十分幸运。我曾拍过我不感兴趣的片子,和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相比,完全不同。

  记者:这部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好像把两部完全不同风格的影片——惊险的救援电影和荒诞的好莱坞喜剧自然地融合一体,你是如何做到的?

  本·阿弗莱克:我想大家都把导演电影想得太难了,其实没那么难。你只需要一个好剧本、一群好演员,足以。我记得约翰·福特说过“导演有90%的工作是选演员”,这部电影就是证明。你说的问题,我主要是靠约翰·古德曼和阿兰·阿金他们俩,他们可以做到在表现好莱坞讽刺幽默的同时保持影片的真实感,既搞笑又真实。这种老练的功夫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的,我很幸运地拥有了他们,可以完全信赖他们的自我发挥。

  记者:片头很有意思,是旧的华纳Logo,你是想把观众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吗?

  本·阿弗莱克:这是个好玩的噱头,可以欺骗观众的大脑。如果你看到一部电影很像70年代电影,你就更容易接受片中故事也发生在70年代。当然,独立战争的古装电影可玩不了这种噱头,这是我们近现代电影独有的优势。更妙的是,我们所试图复制的70年代对电影制作来说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所以我们模仿的都是西德尼·吕美特、艾伦·帕库拉、马丁·斯科塞斯这些大师。

  记者:《逃离德黑兰》虽然是历史上的真事,但你们为了戏剧效果也改动了不少吧?

  本·阿弗莱克:主要是最后赶飞机这部分。其实故事原型不像电影里这么赶,他们时间还要稍微宽裕一点。但是出于电影高潮的考虑,我们稍加夸张了一些。我认为这并没有改变故事的整体。大家平时听人讲故事也是这样,不同的人说同一个故事细节总会有所出入,但故事吸引人的核心不会变。编译:尼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