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公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0:公益

为打工子弟上课体验“同行”不易

6名公办校教师感受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授课“回归原始”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昨日,昌平沙河实验学校,在简陋的乒乓球台前,前来体验的体育老师张继峦给同学们讲解乒乓球技术。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黄杰老师来到同学们中间讲解课程,拉近彼此的距离。
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顾芳老师制作了纸质卡片讲解课程。

  新京报讯 没有微机,没有运动器械,只有简陋的教室、操场和孩子们张望的脸。昨日,打工子弟校——昌平沙河实验学校,6名来自公办校的老师体验到“同行”教学之艰。

  “像回到几十年前”

  昨日,不到下午3点,昌平区东坨村一幢2层小楼里,学校一楼的教室里已透不进阳光,昏暗中,学生们的眼睛紧盯着讲课老师。教室外,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嬉笑玩闹。

  当6个陌生面孔出现在校园时,操场上的孩子们一脸好奇,“老师,你们从哪来?”

  “我们从不同的学校来,给你们上课。”昨日,分别来自人大附中、北师大三附中、望京实验学校等城区公办学校的6名老师,应“新公民计划”之邀,前来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教学体验和交流。

  “学校2010年搬到东坨村,但随着村子拆迁,打工人群减少,学生从原先的500人流失至300多人,共9个年级,每年级一个班,老师仅18名。”交流前,校长吴振久介绍。

  “一个班师生比是多少?”面对一位老师的提问,吴振久笑着摇摇头,“没师生比一说,我们的老师,1个人要上2个班的课,一周30多课时。”

  “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带队参与交流的蒋秀云老师说,简陋的操场和教室让她想起小时候上学的情景。

  细节处见学生本色

  参观完,老师们开始教学交流,6名老师分别前往四五年级和初一的班级听课。

  在五年级语文课上,两名“外来”语文老师边听课边记录,授课老师“学生字、分段、讲段义”的授课流程让蒋秀云感到很传统,“公办校已很少这样教了,更注重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北师大三附中教心理课的黄杰老师则把重点放在孩子们身上,“一个男孩阻止了一名老师落座,他告诉老师‘椅子很脏’,并试图找抹布清理。”黄杰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善良、热情。

  除听课外,三名公办校老师还分别到3个班级上了一节公开课。

  来自青院附中的张继峦老师为初一孩子们上了一节体育课,但站队、跑步让这群习惯了自由活动的孩子们偷偷发笑,“和公办校学生相比,这里的孩子们缺少统一性,个性更活泼。”张继峦说,他们对于体育教学中规定动作不太适应,但对类似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倒学得很快”。

  “学生们参差不齐,老师们流动性大,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确实不容易。”体验完后,公办校老师们感受到了同行教育的艰辛。

  ■ 对比课

  “教参”代替学生动脑筋

  讲课老师:徐美华(沙河实验学校) 主讲内容:五年级语文

  虽然有不少老师坐在教室听课,但语文老师徐美华仍很镇定,她一笔一画将生字抄写在黑板上,开始请学生背诵上节课的课文。

  学生们反倒有点紧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句义解释难倒了3名学生,但最终在全班帮助下,他们得到了老师的一声“请坐”。

  《开国大典》是昨日五年级孩子们要学习的课文,徐美华依次让几个孩子读完生词,又用一条铁片当教鞭,带着孩子们读了一遍。

  当徐美华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时,孩子们很快完成,每问一段段义,学生们都能整齐作答,这让听课老师有点吃惊,“老师都不需要引导,学生就会了?”

  听课老师们探头一看,才发现其中“奥妙”,“学生的桌上每人一本教学参考书。”课后,徐美华说,教参原本是为了让孩子们拿来做课后练习的,缺乏练习册让教参这种辅助材料成了课堂主导。

  “外来老师”带来生字卡

  讲课老师:顾芳(望京实验学校) 主讲内容:四年级语文

  顾芳将胶带剪成一段段,然后依次轻贴在黑板边缘上,来自望京实验学校的她,要给四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为这堂课,她准备了一天一宿,原本打好的电脑课件被放弃了,“这里没有电脑和投影仪。”顾芳只好将生字打印在卡片上,但附带的小磁铁也没用上,“这里的黑板还是木头的,幸好带了剪刀和胶带。”

  “这堂语文课,同学们的桌上只能留下课本,其余的书籍一律不要。”上课前,顾芳的话音一落,孩子们把桌上参考书齐刷刷收了起来。

  她让学生们一个个认读手里的生字卡,每翻一张,孩子们读一个词,学生赵博文觉得,“老师有趣极了。”

  生字里,一个“删”字让顾芳费了点时间,“这是一个会意字。”她把字拆成“册”和“刂”,并把“册”的演变从甲骨文讲到隶书,“古时候的人,字写在竹子和木板上,写错了可不像你们,有橡皮和涂改带可以擦掉,他们怎么办呢?”顾芳把问题留给学生。

  “用刀子刮。”一个男孩小声作答,顾芳直夸“非常好”,“这就是‘删’字的演变。”

  声音

  在打工子弟学校,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怎么管理学生,怎么让他们能安全地读书,别出岔子,老师们也在努力改善教学,但学生层次不一、流动性大,常常让我们力不从心,孩子们说,城里的老师真温柔,我逗他们,我不亲切你们就不要我了吗?孩子们笑着说,咋能不要,你还得给我们天天上课呢。

  ——沙河实验学校教师文珍珍

  我上了一节主题为“目标·人生·时间”的励志心理课,我让孩子们说说理想,同样的问题在公办学校中,学生们能说出“银行家”、“科学家”、“进世界500强的企业”等几十种职业;但在打工子弟学校,“过平淡稳定的生活”、“挣钱娶妻”、“带爸妈旅游”等却不断出现在答案中。我想,这和他们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有关,理想不分公、私,每个孩子都有梦,我告诉孩子们,珍惜时间,努力为短暂的人生不断积累,你的理想都会实现。

  ——北师大三附中教师黄杰

  我以前在深圳公立学校读过5年书,后来爸妈到北京打工,我也来了这里。在深圳,想学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可以找不同老师教,但在这里,兼代体育课的老师只是让同学们集合,解散,然后自由活动,很怀念在深圳的日子。

  ——初一学生罗展博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