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台北钱穆纪念馆 风雨素书楼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故人何寂寞(19)

  当年总习惯性把素书楼误称为“素衣楼”,就连写文章时也错了多次,被人笑话,这毛病直到寻访故居时仍未改,拉着台北当地人问“素衣楼该怎么走”,对方很礼貌地说“钱穆先生的素书楼呀”,我才暗地脸红。

  □叶克飞(专栏作家)

  素书楼是钱穆的隐居终老之所,地处东吴大学校园内。1967年,钱穆与夫人胡美琦迁居台北,打算在外双溪自建房屋,胡美琦亲自设计绘制图样,蒋经国将图样交给相关单位办理施工。1968年,素书楼落成,二人搬入,1990年搬离。

  钱穆年少辍学,自学成才,后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得顾颉刚推荐,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在那个不问出身的年代,这种逸事并不少见。此后的他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学,潜心做学,但却难避世事纷乱,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0年在耶鲁大学讲学,数十年间弟子满天下,余英时和严耕望等均是其门下。

  在素书楼度过的二十余年,怕是钱穆中最沉静的时光。小楼内外树木苍翠,还有红枫绿草,并可望到双溪河,俨然世外桃源。他曾写下“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的诗句。

  钱穆常在一楼大厅授课,那是为中国文化学院所开设的讲座,据说,有人坚持听课十八年,由学生变成教授,又带自己的学生来听课。如今,厅内有钱穆与弟子们合影的大照片,那是1986年所摄,当日是钱穆92岁生辰,他在这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就此告别讲坛。一楼另一侧是胡美琦的画室,如今成了教室和多媒体展示厅,每月有文化讲座。

  楼梯一侧挂满了钱穆与家人、学生的各种合影,二楼有书房与卧室,陈设都极简单。书房挂有钱穆手迹,“新春来旧雨,小坐话中兴”,书桌上是《朱子新学案》的手稿复印本,卧室只有两张单人床、床头柜、梳妆台和一个五斗柜。二楼阳台原可见双溪河,但如今有高楼遮挡,旧景不再。

  只是,这宁静安逸,却在钱穆生命的最后时刻被打破,1990年,陈水扁以“立法委员”身份指责钱穆“霸占公产”,此时已96岁高龄的钱穆正在病中,他深感不得尊重,搬出素书楼,迁居台北杭州南路一栋简陋公寓中,三个月后便黯然辞世。此事引起岛内大哗,一年四个月后,当局将素书楼改造为纪念馆,由东吴大学派人管理,亦算一种反思。

  百年来,时局多艰,文人亦不能身免,哪怕素书楼如世外桃源,也终究成了政治牺牲品,而那些文人道统,几成镜花水月。

  好在,千年以降,人文总比政治更堪风雨,就如钱穆的一副对联:“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