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家初创研发阶段企业进驻生物医药园;通过全产业链模式节约企业成本
采访:第四分团报道
地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京报讯 (记者黄锐)能为拎包进驻的企业一年节省几十万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利用周边发电厂余热的电子产业园……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即亦庄开发区),产业园中的各类创新集群模式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生物医药园搭建公共仪器测试服务平台
“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企业拎包进驻,设备服务上我们给企业全想好了。”说起亦庄生物医药园,副总经理吴小兵说。
亦庄生物医药园是提供了包含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信息交流、政策支撑和公共服务在内的初创企业孵化基地。从去年10月18日开园以来,已有40多家初创研发阶段企业进驻。
医药园一期投入1500万元购买了一批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常用的仪器设备,搭建了园区公共仪器测试服务平台,企业只需要交纳一定租金就可以使用。
走进园区主楼二层的一个超高速离心机室里,记者看到从事基因药物研发的北京五加和公司正在租用这里的离心机。
五加和公司总经理董小岩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都要使用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进行数百次实验,但一台仪器单独购买需要80多万元,而租用费用每次才30元。这样一年下来,用于实验的费用还不到1万元。对于那些不常用但非常关键的设备,这样的模式就更划算了。
高端仪器需要专人护理使用,这对刚成立的医药园是个难题。解决的办法是,由医药园借调企业专门人才来运用管理这些设备,人虽属企业但工作在医药园的各个实验室里,园区相应对这些提供人才的企业给与优惠。“这就像球队外援一样,别的企业不用再专门引进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委托实验,然后直接拿报告就成,效率将大大提高。”吴小兵说。
“运进石英砂、产出电视机”
相比于园区与企业的互动成长,这里更常见的是通过全产业链的模式来节约企业的成本。例如,亦庄努力将生产液晶板、电视机所需原材料的生产企业都集中在数字电视产业园产业中,在仅2.6平方公里土地上就实现了“运进石英砂、产出电视机”。
在龙头企业京东方的演示沙盘上,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美国康宁公司将石英砂生产成玻璃基板,供给京东方制作成液晶面板,京东方再把液晶面板供给冠捷制作成数字整机销往市场,生产过程一目了然。
目前,数字电视产业园内共有26家企业。生产液晶显示屏所需的十大主材中有九大主材的生产厂商均在此建厂。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说:“这一产业链的好处就是缩短物料在企业内部的停留时间和物流时间,在快鱼吃慢鱼的市场下,这就是制胜法宝。”
即便不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企业依然能通过创新实现互利。据电子芯片厂商中芯国际公司介绍,中芯国际实际使用的低端热水正是由“邻居”华润协鑫热电厂机组里的高温锅炉提供的。通过对机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的利用,取代原使用的高端蒸汽,中芯国际每年因此节约4300吨标煤。
相关报道见《亦庄路书》特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