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社科

为了更理性的社会(1)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近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走向多元与开放,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分化。与此相应,对社会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解释,日益走向多元。入选本年度社科类好书的,都潜在地呼唤构建共识、凝聚理性,一点一滴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个人层面,它们也都为个人之发展与完善留下值得珍视的讨论空间。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马立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1月

  本书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分为如下八种:邓小平思潮、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涵盖了体制内外及左、中、右不同的政治思想谱系。观念本身没有绝对的价值,重要的是秉持观念的人持怎样的立场与理由坚守自己的阵地,以及它们在各自领域所起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走向多元与开放,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分化,并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与此相应,对社会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解释,日益走向多元。此书可看做是特殊知识景观的指南,倚赖作者马立诚持久的现实关怀与理论敏感,我们多少可以从观念出发,返归诞生这些观念的现实社会,以此理解当下中国。

  《可操作的民主》 寇延丁、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自五四以来,“德”先生就一直是我们公共讨论中的熟人,却从未与我们真正相亲相爱。此书内容,可冠之以“与民主亲密接触”,这是一场由知识分子深入乡村而引导的民主训练,他们把《罗伯特议事规则》送下乡,努力使乡村会议转向现代化议会形式,我们可以在此书中看到,在程序正义的支持之下,言说者与倾听者的权力,沟通理解的效率,议题的准确度和结果的有效性,都得到了有力保障。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大部分停留在文化意义之上,而缺乏行动能力。精英与草根的脱节,只能让启蒙停留于口号的呐喊与文化想象,而缺乏实质的扎根。把罗伯特议事规则送下乡,正是一种扎根的尝试。而这一场理想规则与乡村现实的博弈,也是给“民主素质论”上了深刻一课:并非民众素质塑造民主,而是民主提高民众素质。

  《敬畏民意》 俞可平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3月

  俞可平教授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的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广泛影响。本书涵盖了他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主要关切点,书中一如既往地呼吁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序展开,分析讨论中国模式的本质,详细诠释善治与合法性问题,也有对中国公民社会成长路径的叙述,是作者现实关怀的产物。作者认为,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中国社会能否维持基本的改革共识,故而,探索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培育民主法治的基本共识,都是当下重要的社会命题,他希望大家一起构建改革共识,凝聚理性,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而本书题目“敬畏民意”,融合了中西政治经验与智慧,既是对民主的解释,也启明了转型时代执权者的历史责任。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萧功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如题所示,作者尝试走出理论对峙与争辩的陷阱,以中道的理性主义,重返历史之现实,切实肩负起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革”思潮回潮,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号召警惕急功近利的浮躁,以及欲求捷径的简单化,也召唤世人警惕乌托邦的激情,强调重视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在审问历史与反思经验的基础上,温和理性地思考中国何去何从,逐步接近更好的社会。理论层面的辨析之外,本书的丰富性在于它还置入对个人角色的阐释。若个人无从立己,则遑论社会之前进。故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拥有恰当的历史责任感,都能对自己身上的政治激情有所警惕,将“中道”体认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数据》 涂子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本书原名为:大数据大趋势:改变全球航向的美国开放创新简史,作者旨在分析美国政府怎样通过技术一步一步走向透明开放,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中间商机纷然绽放,创造的财富,葳蕤可观,除此之外,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扩大深化,与时俱进。权力活动在阳光之下,扼人自由的枷锁,便自然脱落。这是一段迷人的旅程,既关乎技术的发展,更关乎执政正义、公民权利以及商业道德,本书所勾勒的历史,主角看似为技术,涵盖技术与正义同步,与公民责任、良知为友,与公共生活良性互动等内容,须知技术之善恶,由使用它的人们所决定,正如很多哲人所强调的:重要的不是善恶,而是坚持选择善,以及该选择所持有的理由。故而,此书真正的主角是人,是那些理解何为爱与正义的人。

  《农民公民权研究》 张英洪

  九州出版社 2012年10月

  此书是第一本以宪法学视角去研究农民公民权的著作。作者张英洪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主要考察对象,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延伸至历史的纵深处,考察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身份的变迁,分析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的演进逻辑。作者认为,建设农民公民权,实现农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换,其实是一个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为此,作者考证了中国农民在通往现代公民身份道路上的曲折,勾勒了一幅未完成的图景。书中对中国农民身份变迁的历史分析,极为精彩,而作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所获知的充满血泪的故事,更是令人深思。正如梁漱溟研究学者艾恺所说:“如果中国能有未来,那么为未来而奋斗的人们应该为建立起码的公民权而共同努力。”这也是本书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为了人的尊严》 张千帆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年3月

  个人尊严是国家宪政的前提。作者张千帆在读了阅读了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大量新儒家作品后,萌生了将儒家核心理念解释为人格尊严的想法。作者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通过展开讨论儒家、墨家、道家不同学派的诸多差异,得出三个思想流派只是体现了一个共同道德原则的不同方面的结论,那就是人是作为目的的自身,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全书重在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中的人格尊严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与政治理论,既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先天不足,也论证了礼治与宪政在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作者认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共同主线是人格尊严这一永恒理念。而这种内含人格尊严的道德愿景,需要通过体制才能实现。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 以赛亚·伯林

  译林出版社 2012年8月

  以赛亚·伯林,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对人类的欲求、希望与恐惧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有别于一般学者的严谨冷静,他在字里行间带有别样的生机与灵气。此书是探寻伯林何以特别的绝佳材料。伯林曾说:“人只有做到可以在好朋友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话,活着才有意义。”在伯林的书信集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肆无忌惮的言论,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他达至肆无忌惮说话之境的过程,从年少时给彼时名家切斯特顿写信时的紧张与矜持,到后来与名家政要对话时的从容幽默,其背后正是伯林对自我的确立,他的思想日益周密成熟,他写信的笔调也日益轻盈。此书为了解伯林的思想世界敞开了窗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